





眼看著到年底了,朋友送來一盆水仙花,置于窗臺上。淺淺的紫砂盆,盆內四五株水仙,吐出肥厚而鮮綠的苗葉,白色的花朵呈六瓣,如六棱的玉盤,盤里的花心像個金黃的酒杯,“玉臺金盞”或“金盞銀臺”,配上翠袖綠裳,微低著頭,藏著淡淡的羞澀。陽光透過來,花葉仿佛是半透明的,明亮而嫻靜。如果說女人是水做的,那么,這株水仙是誰呢?是東坡居士家里的朝云,抑或是曹雪芹心中的林妹妹?
水仙花是花中的“凌波仙子”,常被文人雅士供養在書桌上,稱之為“歲暮清供”。李笠翁就是一個愛水仙如命的讀書人。他在《閑情偶寄》中說,一年四季他有四條命,夏以蓮,秋以海棠,冬以臘梅,水仙是他春天的命。他的芥子園寓所不是安在南京,而是安在了水仙之鄉。某年歲末,李漁窮困潦倒,從杭州回到南京已身無分文,恰逢水仙花開時,急得他直跳腳。家人勸他說,家里已經沒米啦,今年水仙花就別買了吧,一年不看又不會死!李漁一聽,急了,“不行,你不要我的命嗎?我寧可少活一年,也不能少了這一年的花。況且我冒雪回家就是來看家鄉的水仙的,沒有水仙,還回來過年干什么呀?”他沒有聽家人的勸告,而是當了老婆的簪子,買了水仙花。
這個花心的老頭愛水仙成癖了。他說,在女子中,面似桃,腰似柳,豐如牡丹、芍藥,瘦比秋菊海棠的,隨處可見。而像水仙那樣淡而多姿、不動不搖而能媚的實在沒有見過。
“水仙”這個名字,也非常美妙。上善若水,這是上古的時候一個騎牛的李姓老農說的。水無爭,遇圓即圓,遇方即方。水仙花氣定神閑,棄浮躁,絕繁華,把花中的爭奪、世間的名利拋與桃李,只需要一點點陽光和水分,哪怕是沒有土壤,也能在寒冬臘月里,靜悄悄地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小花。
這樣純美的水仙花,自然也會被古今畫家們所寵愛,在此摘其幾幅與讀者共賞。
趙孟堅《水仙圖》卷(局部)紙本墨筆縱24.5厘米橫670.2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全卷繪水仙,布局疏密相間,繁而不亂。作者以勁挺勻凈的細描鉤勒花葉,再用淡墨渲染出陰陽向背。花葉紛披穿插,層次分明,姿態如生。
趙孟堅(1199-1267前),字子固,號彝齋居士,南宋末年畫家。趙孟堅是宋太祖十一世孫,傳說隱居州之廣陳鎮(今海鹽縣)。效仿魏晉名士作風,修雅博識。工詩及書,善水墨白描梅、蘭、竹、石,以墨蘭、白描水仙最精,“清而不凡,秀而雅淡”。
魯治《百花圖 之一》(局部) 長卷絹本設色縱27.4厘米橫669.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該圖畫菊花、秋棠、梅花、水仙等二十六種花卉。形態活潑自然,筆墨清秀舒暢,色彩豐富淡雅,或鉤花點葉,或點葉點花,用筆縱放。構圖穿插有致,體現作者的寫意筆法。
魯治《百花圖 之二》(局部)長卷絹本設色縱29.5厘米橫568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此卷名為百花圖,實則僅繪三十余種,此選其局部。構圖有巧思,以節氣作序列,并葉疊枝,花卉綿連,給人以百花怒放之感。加上設色斑斕,以淡襯濃,有裝飾效果,顯得生動別致。用筆工細,法度嚴謹,是魯治工筆花鳥的代表作。
魯治,生卒年不詳,號歧云,江蘇蘇州人。擅畫花卉、翎毛,筆墨瀟灑脫俗,活潑生趣,設色天然,饒有風韻。
陸治《梅石水仙圖》卷絹本設色縱32.3厘米橫63.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以特寫的方式描繪靈芝、水仙及桃花等有吉祥意義的題材。畫法以工筆重彩為主,設色妍麗、厚重,暈染細致,有層次感。
陸治(1496-1576年),字叔平,號包山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吳門畫派文徵明弟子。詩、文、書、畫都有相當的造詣。在花鳥畫方面,與文徵明另一弟子陳淳同為明代大家,山水受宋元人及文徵明影響,同時又別具一格。
王武《水仙柏石圖》立軸紙本墨筆
設色縱134.3厘米橫63.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以山石、柏樹、水仙為題,以水墨赭色鉤勒皴染作山石及樹木枝干。濃墨點苔山石,又以淡墨點柏,使山石凝重堅實而柏樹清韻空瀠;又以雙鉤畫法寫水仙,設色淡雅,與山石形成明暗的對比,更顯得水仙鮮嫩嬌美。近處以不同層次的淡墨寫出坡地,增加畫面的空間感。石旁地面小草,隨手拈來,似亂卻有序。
王武(1632-1690年),字勤中,晚號忘庵,又號雪顛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王鏊六世孫,精鑒賞,富收藏,擅畫花鳥,風格工整秀麗,正如王時敏所云:“神韻生動,應在妙品中?!睘榍宄踉寒嫷拿?。
楊晉《早春圖》立軸紙本水墨
縱210厘米橫11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寫兩株老梅枝干曲虬盤折,枝頭新花綻放;奇石之旁新篁枝葉靈秀,水仙盛開,靈芝仙草長于山石之上。樹干山石皆以淡墨暈染,以小斧劈皴、橫皴等點染,以濃墨點苔。水仙用白描雙鉤手法繪出,雋秀淡雅;梅花則以墨線勾畫,錯落紛呈。全圖結構緊湊講究,繁密而不沉冗。畫面雖未設色,卻將初春的盎然生機盡于筆端描出。
楊晉(1644-1728年),清代畫家。字子和、子鶴,號西亭、二雪、谷林樵客、鶴道人、野鶴,江蘇常熟人。擅山水,尤工村莊景物,亦寫人物、花鳥,尤擅畫牛,蹄角生動。晚年每多率筆,蒼而不潤,有虧神氣。
姜泓《水仙茶梅圖》立軸 絹本
設色縱118.3厘米橫42.9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中寫水仙與茶、梅三友相為呼應,梅枝上一小鳥正躍躍欲飛。構圖奇妙,梅枝斜伸而下,另有一短枝取向上之勢。以淡墨點染出山石,水仙、茶樹用工筆細加鉤畫,而花冠及梅花皆以粉色由外及內的渲染,間點丹紅,色澤淡雅脫俗,氣韻流動。山雀用筆簡略,造型卻準確生動。
姜泓,生卒年不詳。泓一作泫,字在湄,號巢云,杭州人。工花鳥,筆致生動,賦色鮮妍。
張賜寧《仿王武老松小禽圖》
立軸紙本淡設色縱133厘米
橫27厘米日本私人藏
此圖中右下山石欹斜,雜草披靡,石后水仙數叢,姿態清秀,絕塵脫俗。上方老松一株,曲折向上,虬枝偃蹇。一鳥棲枝而鳴,青冠紅喙,白羽長尾。繪松石用筆粗勁磊落,畫花鳥則尖細挺健。運墨變化豐富,濃淡干濕皆得其宜,設色明秀清逸。
張賜寧(1743-1821年),字坤一,號桂巖、十三峰老人、富春山樵、北海外史,滄州(今河北滄縣)人。初游歷于江南,后任南通州管河州判,晚年流寓揚州。工詩擅畫,兼長設色花卉,氣格秀逸。
金明《花鳥蟲魚圖》冊之《水仙》冊頁紙本縱26.6厘米橫36.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共有十開,現選其《水仙》一開。此畫用筆縱逸瀟灑,設色秀妍,花卉寫得姿意如生,點染苔石、淺沙亦別具幽趣。雖為臨摹王武之作,但能隨手點染,天真爛漫,有出藍之美。
金明,生卒年代不詳,清朝女畫家,字曉珠,號圓玉,江蘇昆山人。擅山水、花卉,畫花卉工而不板。
任薰《花鳥圖》長卷紙本設色縱27.2厘米橫486.4厘米蘇州博物館藏
這幅花鳥長卷構圖新穎別致,卷中穿插繪有各種禽鳥,姿態各異,生動活潑。采用多種繪畫技法,工筆、寫意穿插使用,禽鳥多以水墨淡彩細加刻畫,以點染鉤擦、渲染等手法畫出羽毛之豐美,體態之健秀。畫水仙雙勾填色,設色妍雅絕俗,水仙枝葉參插茂密,繁而不亂。全卷設色清爽雅麗,變化中又有統一,濃淡相依,神完氣足。
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長,又字舜琴,浙江蕭山人,任熊之弟。長期在蘇州、上海等地賣畫為生。擅畫人物,尤工花鳥。人物取法陳洪綬,花鳥構圖別致,具有獨創一格的精神。在用色方面尤見濃淡相間的匠心。
吳昌碩《牡丹水仙圖》立軸紙本設色
縱137.5厘米橫67.7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畫寫牡丹、水仙,構圖頗具匠心。以淡墨寫斜坡、山石,略點枯筆。水仙鉤花填色,色彩濃厚、蓋壓墨線,而牡丹則以大寫意手法點寫而成,二者被山石分開。水仙傾坡生長取斜勢,而牡丹取直勢,直、斜之姿,讓畫面富有變化,情趣盎然。而右下角的水仙小石,起到填補空白、均衡畫面的作用。畫面看似隨意,卻處處不離法度。
吳徵《梅花水仙》立軸紙本設色
縱107厘米橫48厘米中國美術館藏
圖中梅干虬曲怒張,側鋒干筆方硬頓挫而出,花瓣用濃淡朱色點染,變化豐富,橫的長枝挺秀堅韌,枝梢露出筆的尖鋒,更顯得清新峭拔。水仙運筆圓潤,前后俯仰,生態倍出,花瓣取勢含蓄,用勾勒的圈瓣畫法,濃墨點染畫蕊,清潤皎潔,抒寫了畫家清高孤潔的情操。
吳徵(1878-1949年),字待秋,號春暉外史,又號鷺鷥灣人,浙江崇德人,官京兆知事。工山水、花卉,間寫仙佛。為滬上“江南四吳”和江南“三吳一馮”之一。(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