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安寶貨”是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鑄造頒行的中國錢幣史上最早的銀質紀值貨幣,在中國銀幣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據《金史·食貨志》載:承安二年十二月,尚書省議,謂時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需,皆以銀鈔相兼,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值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仍定銷鑄及接受稽留罪賞格……時私鑄“承安寶貨”者多雜以銅錫,浸不能行京師閉肆,五年十二月……遂罷“承安寶貨”。“承安寶貨”是當時流通市場發展的必然產物,對市場流通物質交換起到積極作用,但前后不到三年時間就停止了發行。由于流通時間短,鑄量少,銀質錢幣可以再次改鑄其他銀鋌,所以存世極罕。至今發現的多是一兩和一兩半“承安寶貨”,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已有明確認同,即一兩、一兩半、二兩半、五兩、十兩五種紀值。
本人收藏四枚“承安寶貨”分別為:一兩、一兩半、五兩、十兩,缺少二兩半。
“承安寶貨”一兩(圖1)為弧首束腰面寬底窄的扁平狀,正面微凹,四周有水波紋,背面有蜂窩狀氣孔,通體黑色包漿,上方由右至左戳印“承安”二字,右豎“寶貨一兩”四字,左豎“庫口部口”為制造時的官用“押記”。長47毫米,上寬27毫米,腰寬18毫米,厚6毫米,重45.5克。
“承安寶貨”一兩半(圖2)形狀與一兩相同,黑褐色包漿深重,下端多層水波紋,背面蜂窩狀氣孔細密。長47.5毫米,上端寬27毫米,腰寬18毫米,厚8毫米,重64克。
“承安寶貨”五兩(圖3)文字除“五兩”外其余與上相同,正面包漿淺褐色,有多層水波紋,背面蜂窩狀氣孔密集。長67毫米,首寬39毫米,尾寬40毫米,腰寬26毫米,厚12毫米,重176.8克。
“承安寶貨”拾兩(圖4)面上有水波紋十分細密。長84毫米,首寬47毫米,尾寬48毫米,腰寬35毫米,厚18毫米,重349.5克。
以上四種只缺二兩半一種,這四種“承安寶貨”上面的文字不是鏨刻而為戳印,是在鑄造銀鋌沒有完全冷卻時用戳押打印上去的,各種銀鋌上面的文字形態一致,大小不同。這四枚銀鋌的重量并不規范,與以前發現的等量銀鋌實際重量不一致,而這四枚之間的實際等量比例也不一致,如“承安寶貨”一兩半,黑龍江銀行所存重59克,而這枚為64克,還有五兩、十兩的實際重量均偏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只有請專家指正。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