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能珍惜自己的聲譽,發揚講誠信的美德,美名一定會越傳越廣,越傳越大,利潤也會隨之見長,而且會越長越高。
把誠信二字分開來解釋,誠就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信就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偏向于內在,偏向生命主體,而信則偏向于外在,偏向行為表現。誠為體,信為用,以誠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譽,方能言行一致,一諾千金。
提到“一諾千金”這個成語,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它的出處。
據《史記·季布列傳》記載,“一諾千金”的典故來自于戰國時期的季布。當時,季布是楚國人,為人重義氣、重承諾,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完成。因此,在楚國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季布原本是項羽麾下的一名將軍,曾經多次圍困劉邦,后來項羽大敗,退至長江岸邊拔劍自刎。劉邦得天下后,貼出告示,懸賞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向世人宣告:“若有膽敢在家中藏匿季布者,則罪及連誅三族。”但是,人們都敬重季布,無論季布走到哪里,都有人冒著連誅三族的危險保護他。
后來,季布來到了河南濮陽的周氏和魯朱家,周氏和魯朱便千方百計找人勸服劉邦,使季布得到了特赦,劉邦并且還任用季布做了郎中,后來又升任中郎將、河東郡守。
由此可見,言出如山,重言諾,得到的回報是多么的巨大。有了信譽的保證,人們就覺得你說的話值得信賴,也就多了一份成交的可能,少了一分疑慮和不安。而且,擁有這樣的好名聲,各行各業的人都愿意與你打交道,與你交朋友,就會在無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條可以走的路。反之,如果一個人不重承諾,言而無信,則難以在社會上“立身”,連腳跟都站不穩,要成大事,豈不成了空談?
值得注意的是,誠信又必須與行動相結合。《論語·先行》中記載,子貢問:“如何做才能成為君子?”孔子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意思就是說,先為人們做出語言上的保證,然后再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也即君子必須做到言行一致。所以,檢驗一個人是否講究誠信,只要從言行是否一致判斷,便可以得出結論。
盲出如山,一諾千金。在商品經濟的今天,不僅人人都必須講信用,而且要把信用講好、講出名氣,所以誠信還要與智慧相結合。現實生活中,常常存在正直者遭到陷害,真心者受到欺騙,誠實者受人利用的現象。為了避免這些悲劇的發生,就應當將誠信與智慧結合起來。一個有智慧的人,懂得智謀,善于權變,善于知人察人,有一定的警覺,方能正確運用誠信之道。
因此,如果一個人能珍惜自己的聲譽,發揚講誠信的美德,美名一定會越傳越廣,越傳越大,利潤也會隨之見長,而且會越長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