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熹宗天啟(公元1621-1627年在位)年間社會動蕩,戰禍連綿,大興土木,國家財用浩繁。基此,當時在全國開設鑄爐100余座,地方亦自鑄錢以充軍餉,版式復雜,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數種。折二、折五錢背文較簡單,折十有光背、紀值、紀地、星、月等記。小平錢品類繁多,背文分光背、紀地、紀重、日、月、星、云等多種,背祥云者(見圖)鑄量稀少,應為天啟開爐錢之屬。
祥云多見于仙佛座下,有“祥云瑞彩”之謂。特別是我國乃傳統的農業大國,水對農業生產起著決定性作用,早在東漢末年我國就發明了人力龍骨水車以汲水灌溉,但在靠天吃飯的古時,水源卻常需要由禱天祈雨來獲得。《千字文》:“云騰致雨,露結為霜。”《易經·乾卦·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云為水之聚,是甘霖的源頭,萬物滋榮的保障,出于對農作物豐收的祈盼,“祥云”后來就成為氣象崇拜的中心,逐漸演化成賜福人間的吉祥物。
祥云紋最早見于唐代“開元通寶”錢背,與大唐八方熙寧的盛世氣象相符合。反觀明末時期,萬歷皇帝不聽忠諫、懶散好財,為大明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其后的光宗泰昌帝在位不足一月而亡,天啟皇帝幾乎是直接接過了祖父萬歷留下的爛攤子。倘若他是康熙皇帝那樣年輕有為,中興國家本來還是有望的。但他實在沒有治國之才,即使在歷代不作為的皇帝中,都處于下位——他的才華不如南唐后主李煜,品位不及宋徽宗趙佶,甚至沒有明武宗朱厚照的謀略、祖父萬歷的威嚴,以致執政年間豺狼當道、閹黨橫行,賢良盡棄、暗無天日,對導致明朝滅亡的農民大起義應負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報喜瞞憂亦鑄祥云于錢背,無異于莫大的諷刺!(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