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9月初,安徽望江縣城郊護城村磚瓦窯廠工人在挖窯土時,發(fā)現(xiàn)一座北宋磚室墓葬,并出土一批人物瓷俑。當即由該縣文物管理所征集,現(xiàn)為該縣博物館收藏。前些年經(jīng)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批瓷俑共計26件,其中武士俑2件,文吏俑12件。武士俑(圖1-圖2)通高22.2厘米,形狀大小基本相似,寬臉高鼻,頭戴武士帽,身著武士服,雙手撫劍置于胸前,倒懸兩眉,怒目而視,雄壯威武,帶殺氣騰騰之感。文吏俑(圖3-圖7)大小相似,通高21.8厘米,面部方正,眉清目秀,頭戴冠,身著闊袖長袍,雙手捧笏,溫文爾雅,文質(zhì)彬彬,富有文人雅士之風。另有生肖俑(圖8-圖13)12件,大小相似,通高19.5厘米,面部方正,頭戴冠,身著闊袖長袍,每人胸前置有一生肖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猴、狗、雞、羊、豬等屬相。這些瓷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質(zhì)地系青白瓷,釉色晶瑩溫潤,制作精細,應屬北宋時期江西景德鎮(zhèn)窯之器物。
俑,本是我國古代為喪葬而特意制作的偶人,《禮記·云弓(下)》云:“謂為俑者不仁。”鄭玄注:“俑,偶人也。”俑最早是用草扎制,繼而用竹木修制或泥土模塑,泥俑經(jīng)火焙燒則成陶俑,嗣后也有以金屬或玉石為材質(zhì)制作,但都盡量制作得和真人一樣形貌,再后還涂敷彩色甚至穿著絲帛的衣服,這些作法都意味著俑是為了替代真人而創(chuàng)制的。俑的起源和發(fā)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的。要真正溯源,那得從人類社會的葬俗歷史說起。由于各個時代的社會制度不同,文化理念有異,其葬俗自然也就有所演變。據(jù)田野考古發(fā)掘資料證實,原始社會階段,如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墓葬來看,其葬俗多為單人葬、合葬、男女合葬、以及群體葬、二次葬,埋葬的有男女老少,甚至有幾十人埋在一起,說明當時沒有階級之分。到了殷商時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shù)人的手中,階級分化越來越嚴重,在葬俗上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出現(xiàn)了以活人殉葬的惡習。如1976年陜西武官村大墓道5米左右的地方就出現(xiàn)有191個商代祭祀坑,里面埋葬有1178人之多的奴隸(見《考古》1997年1期《從商代祭祀坑看古代奴隸社會的人性》和《文物》1974年7、8期《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嗣后由于奴隸社會逐漸土崩瓦解,新興的封建制度迅猛興起,用活人殉葬的做法逐漸少見,而是用俑來作為陪葬物。
從文獻及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從東周末開始,歷經(jīng)秦漢,以至隋唐的許多墓葬里,都出現(xiàn)有木俑或陶俑隨葬的習俗。到了宋代,瓷器燒造迅猛發(fā)展,瓷窯遍布全國各地,為了市場競爭,瓷器產(chǎn)品無論在質(zhì)量或數(shù)量上,燒造技術和工藝裝飾及造型等方面,都超過了前代,可說是我國制瓷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隨葬習俗中以瓷俑陪葬的習俗就大量出現(xiàn)了。筆者認為,從以活人殉葬到用陶俑、木俑陪葬,再到后來用瓷俑陪葬,不能簡單地說是一個器物的演變,也是人類歷史由初級到高級、由野蠻到文明的升華過程。
這次望江宋墓出土的這一批瓷俑,也有一些令人費解之處:按墓志記載,該墓墓主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商人的妻子,社會地位并不高,可是陪葬有那么多瓷俑,這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表明在北宋時期,隨葬品的等級觀念不甚嚴格,隨葬那么多瓷俑是為了顯示墓主生前的富有?這種推斷妥否,尚待識者指正。(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