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藝術淪為金融炒作的工具
“別讓藝術淪為金融炒作的工具”,說這句話的是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看過你們的《藝術品股票,賺的就是心跳》,我也來說說。
一、照貓畫虎的做法實在不妥。股票有凈資產,有成長性,有分紅送股,有市盈率,可這些藝術品通通都沒有。藝術品只有獨特的藝術性、可觀賞性和市場價格,與企業股票有本質的區別。比如,某只股票的每股凈資產是5.14元,如果股價跌到了這個價格以下,我會考慮買入,因為物有所值。但是,誰能告訴我,白庚延《黃河咆哮》的凈資產是多少?
二、分割掛牌出售,有違于藝術品收藏的特質。藝術品自古就不是大眾能玩得起的東西,從來都屬于小眾群體。而且,如果搞收藏,一定是“不在乎曾經擁有,只在乎永遠在手”的。是的,我可以買到在文交所掛牌的某個藝術品的若干分之一,可真的能拿到手嗎?也許,設計“藝術品股票”的初衷是好的,可以讓普通投資者與動輒上百萬、千萬的藝術品走得近些,可本人認為,這有悖于保持藝術品的完整性。
三、人為造成了投資風險。一件在市場中本來很便宜的畫,拿到文交所“改頭換面”后,就身價暴漲幾十倍,它增值的依據何在?一件藝術品的價格最終是由畫廊、古玩店或者拍賣行決定的,文交所說了不算。一只股票就一個價格,可藝術品不一樣,在流通之前,就有了大家都認可的市場價格。所有在文交所掛牌的,都要遵循拍賣會和畫廊的價格,否則就是口說無憑。
這樣的金融創新是好的,但是如果過分的強調它們在資本市場上的作用,就會讓藝術淪落為金融炒作的工具。(讀者 宋建平)
和國際板“私奔”,行嗎?
最近有新聞說,國際板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很多外資參股或控股的個股出現一波上漲行情。我也打算投資一些,想問問,能介入嗎?(讀者 June Liu)
編輯部反饋:我們得到的消息是,國際板推出條件快要成熟,但沒有具體的時間表。但是我們想說,在中國股市里,每推出一個新概念,注定都會有一段可大可小的炒作傳奇。這個老套路就是:先挖(說它的好),再炒,直到“故事”講完。所以,如果您想參與一下,可得選好時機。關于國際板,我們也會持續關注。
信用卡那點事兒
不得不說,有的時候,辦理信用卡能得到的小禮品確實很誘人。比如,公司樓下某銀行信用卡辦卡有活動,其中送的一個電子體重儀,正是我所需要的,所以毫不猶疑的填了單子申請。另外,在地鐵站里,也看到了某銀行辦理信用卡的廣告,聯合了PIZZAHUT和COSTA coffee,對我的誘惑很大啊。正打算去詢問的時候,看到了你們的《“睡眠卡”也要年費》后,恍然大悟。原來,不用也是要收費的啊。趕緊翻遍了抽屜和錢包,看了看以前辦過的信用卡,不管是開通還是“睡眠”狀態的,都得趕緊處理一下。
總聽說,如果開卡后刷夠幾筆,就可以免去當年的年費。有一次填完單子后,順嘴問了一句年費的事情,結果人家說:“不好意思,我們這個卡是沒有免年費的說法的。”當時就拿了單子走人了。幸虧問了,如果不問,這年費就稀里糊涂被扣掉了。(讀者 不想做卡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