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投資的企業(yè)生意紅火,與買人價相對的回報率很高,每年分紅而且分紅持續(xù)增加,那么作為投資人,您不覺得這正是衡量其“物有所值”的價值投資標準嗎?
過去幾十年,主流投資學的“基石”理論一直認為,投資者對市場的價值標準是趨同的,人是理性的,市場是有效的。
說到這,大家一定困惑了:近期國際股市與國內股市估值接近,但國際市場表現(xiàn)不俗,國內市場卻不太給力。更有趣的是,上證指數(shù)3000點對應的預測市盈率僅為13倍,這與2006年初和2008年底的低市盈率水平相當。然而,依照這兩個時間點“擇時”投資的寥寥無幾,這又如何作出“理性”的解釋呢?其實,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多在等待捕捉更好的時機,而且自信能捕捉到更好的時機。很少有投資者意識到,自己在投資擇時方面過于自信了。
有人做了一個調查,看看人們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水平如何。答案有三個選項:低于平均水平,等于平均水平,高于平均水平。理論上,調查結果應該在平均值上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結果是,遠遠超過50%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于平均水平——而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投資操作上的“過度自信”,會導致投資者的一些非理性行為,最常見的一種是以短期獲利為目的的頻繁操作,不論市場總體的牛熊,他們都自信能駕馭市場,這就是常掛在嘴邊的“拋開大勢,專做個股”。然而,實際結果往往是在上漲趨勢中錯過主升浪,而在跌勢中逃不出主要跌勢。
“過度自信”還會帶來信息抑制的結果。因為過度自信而更加追求自我肯定,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下,往往只會考慮與現(xiàn)有評估相符的信息,而忽視或刻意回避相悖的信息。這就讓人成了把腦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鴕鳥,對外界重要的變動視而不見。例如,現(xiàn)在大家的思維會停留在過去10年房價的長期大漲的定式里,因而投資買房態(tài)度始終積極,無論如何調控,無論實際租金回報率如何低,總覺得買房“物有所值”。
而股市方面,從2008年超的幾年,多有反復而未現(xiàn)財富效應。投資者們在對投資市場不利的信息,如CPI居高、加息、準備金率上調等等,耳濡目染已有時日,基本上已經(jīng)定下較為消極投資的態(tài)度。然而,投資者通常基于已有的概要信息做出投資決定,而未能分析信息的有效期限,或是否存在其他被忽略的信息。
當前還有一些鮮活的例子:減稅方案增加個八的可支配收入而增強消費能力的因素被忽略;估值這個對市場非常有利的因素被忘卻;甚至連4月份CPI同比和環(huán)比同時回落,顯示出通脹壓力已實實在在的開始緩解的事實亦被視而不見。
不少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的代表人巴菲特也無疑為多數(shù)投資者所追隨。然而,實際操作上,“過度自信”往往令投資者過于著重“擇時”,而輕于判斷投資標的絕對價值。這并非真正的價值投資。
“股神”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有一句經(jīng)典之言:短期來看,市場是個投票器;長期來看,市場是個稱重機。這就是所謂的價值投資的方法論。時間可以熨平估值的多數(shù)皺紋。長期投資的目的,應該是尋求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比如5到10年或者20年,獲得盡可能高的預期回報。
如果目的明確,則盡管界定價值投資和非價值投資有一定難度,但如果您的投資標的(企業(yè))生意紅火,與買入價相對的回報率很高(市盈率低),每年分紅而且分紅持續(xù)增加,那么作為投資人,您不覺得這正是衡量其“物有所值”的價值投資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