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由高盛董事接待的。千萬記住,每一個成功后面,都會有不可示人的秘密。”——馮嘉怡
扮演《蝸居》里的陳寺福,《媳婦的美好時代》里的李若秋,這些都只是馮嘉怡在做好生意的閑暇之時過過癮罷了。
馮嘉怡13歲去澳洲留學并定居,28歲回國做生意,從酒店管理、房地產到文化產業都有涉足。目前住在上海的一個頂級江景樓盤,身價過千萬。
無論是朋友,還是找他拍戲的導演,都評價他很幽默,有魅力,聰明。總之一句話,你一見他,就會覺得他是頭上有光環,接近完美的一個男人。
拍戲為過癮
馮嘉怡和文章、姚笛等人合作的《裸婚時代》未播先火了。馮嘉怡開心的繼續投入了和石鐘山臺作的《中國血》中,片場新聞不斷,馮嘉怡自然樂在其中。
如果人生就像一場戲,那么鏡頭前的馮嘉怡是我們看到的一些片花,從酒店管理、房地產,到文化產業都有涉足的馮嘉怡,投資理財可是一把好手。事業有成之余,他才半路出家去拍戲,過自己的一種癮。
至于片酬,多或者少,都沒關系,自己開心就好。身價過千萬的他,不需要用片酬來養活自己,也能更單純的享受拍戲的樂趣。
“一直有人問我為什么要拍戲?我說,喜歡!別人又會問我喜歡什么呢?我說,拍戲!他又說,我知道你喜歡拍戲,但你喜歡拍戲里的什么呢?我告訴他,我喜歡拍戲里面的拍和拍戲里面的戲,哈哈!”馮嘉怡如此釋義他的“樂趣”他的“癮”。
已過而立之年的馮嘉怡舉手投足間,散發著成熟男人的魅力,穿著很商務化的他,更像一個商人。不過,他的幽默風格卻是很少見的,輕松之余,還能引發思考。
“錢為何物?”
馮嘉怡說,在他看來,隨著財富增長,錢給人的感受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安全感,因為露宿街頭不好。第二階段是自由感,想干嘛就干嘛,挺爽的。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嘛。第三階段是責任感,畢竟掌握了大量可以幫助他人的財富,就隧之擁有了幫助他人的能力。幫或不幫,隨你,這不是必須,但卻是責任。
馮嘉怡說:“人在吃飽喝足之后,都是有愛好的,只不過我這個拍戲的愛好,在別人眼里不是太靠譜。人家的愛好都是享受型,而我的愛好卻要每天起早貪黑,風餐露宿,忍氣吞聲,所以大多數人不理解。但我很high,這就好了!”
“光看書不行”
拍戲的同時,馮嘉怡一直努力學習,積極接觸話劇和舞臺劇。“以前沒有過多的涉足過這個領域,多和一些有經驗的演員合作,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他說。
忙碌的趕場拍戲,做生意,臉上卻沒有疲憊。對此,他解釋說,因為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所以很開心,就不覺得累,以前在飛機上都是看財務報表,現在還看《演員自我修養》之類的書籍。
“不過,光看書不行。”馮嘉怡說,成功還是要親身實踐的,要總結自己的失敗經驗,千萬不能癡迷于從閱讀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尋找經驗。這些書大部分經過精致包裝,很多重要的事實不會告訴你。
“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由高盛董事接待的。千萬記住,每一個成功后面,都會有不可示人的秘密。”
馮嘉怡開玩笑道:“拿我來說吧,我還沒火呢,但獲獎感言早就準備好了。我也能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告訴‘藝術人生’,我當年有多不容易。對了,還得告訴‘魯豫有約’,我是如何通過個人奮斗,才取得今天的成績。其實都是扯淡。”
馮嘉怡話鋒一轉,很認真地說,但有一句話是真的:“感謝我的導演們。因為我真的學到了東西,進步了。”
“每個人都要有個理財的概念”
“第一次有存錢意識,是在澳洲留學的時候。因為每年要交4000多澳元的學費,所以,在假期的時候,一定要出去打工,平時打散工,假期是全職工。那時候大概是18、19歲的時候吧。”
馮嘉怡個人比較崇尚自己喜歡,能讓自己心動的,就愿意花錢去買,這和品牌及多少錢都沒有關系,哪怕是一個小東西,只要自己心里認它,就會把它收入囊中。“我比較憎恨的,就是自己非常喜歡,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買到。從小到大,我花錢沒有什么計劃,也沒有什么記賬的習慣,但是自己心里有個大概的控制范圍。”
提到理財,馮嘉怡說起了自己的股票:“投股票賠了。2007年的時候,朋友讓我投股票。我不懂股票,不愿意做,但是經不住周圍很多人說,誰誰誰都掙了,就進去了,但我買完就跌了。”馮嘉怡說,很多時候,他都覺得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是一個升了、跌了都不會拋的人,升了總覺得還會升,跌了總覺得攥手里還是自己的。買完就擱那兒了,所以還是賠了。”
“對于生活,理財還是很重要。有人要記賬,有人卻不用,我自己平時花錢,就是自己心里有個大概范圍,不可能加油、吃飯、喝咖啡都去記賬。但是,我建議每個人都要有個理財的概念,沒必要記得那么詳細,但要做到心中知道。”馮嘉怡說,通俗來講,理財不能讓人致富,但是如果你理財得當,可以讓你的財富不貶值,因為你會把它最大化的利用。想用理財致富這很難,因為升值和風險是共同存在的。
●對話馮嘉怡
談股票和收藏
記者:目前看好什么股票?
馮嘉怡:清潔能源。大方向上來講,中國的經濟肯定沒問題,但我們的底子太薄。這也僅僅是我個人看好,因為我不懂,所以我還是不會買的。
記者:喜歡收藏嗎?
馮嘉怡:喜歡。但目前還談不上是一個大藏家,以后會多收藏一些書畫和古董吧。這種投資是雙向的,是投資上的回報和心理上的回報,無論是金錢上,還是文化品鑒和積淀,都是值得的。
談追求和夢想
記者:最大的追求是什么?
馮嘉怡:我承認,吃好吃的,是我一生的追求。兒時清貧,沒啥可吃。少時留學,舍不得,學費很貴。畢業后,為買房買車,不敢貪吃。現如今,事業初成,應該吃。可我又倒霉催的,去拍戲了,還是不能吃!估計等我六十了,也不能吃,身體不讓吃!
記者:夢想呢?
馮嘉怡:早晚有一天,我會有我自己的一片田園。我會用鵝卵石,圍成一塊一塊的試驗田,種上我喜歡吃的蔬菜,四周都種上我喜歡吃的水果樹,看著它們成長,忘卻世上的紛爭,享受大自然賦予我的生命。那個時候,可能我會拒絕看電視,拒絕看電腦,除了我媳婦,我拒絕看任何東西。就這樣看春夏秋冬,就這樣感受世間冷暖。
談愛好和慈善
記者:平時有什么樣的愛好?
馮嘉怡:騎馬和滑雪吧。從根本上講,我崇尚一種快樂的工作狀態。只有快樂的工作,才讓人覺得值當。工作對于我來講,不是什么貢獻,而是我喜歡不喜歡、快樂不快樂,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給自己打造、營造一種快樂,要自己真心能夠體會到的快樂。
記者:怎樣看待慈善?
馮嘉怡:擁有一定的財富,其實就擁有一種幫助別人的能力。做慈善,不是說我特別有錢、我捐的多,我就是大慈善家;財富少、捐的少,就不是大慈善家。慈善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并不是取決于你財富的多少,大家都應該來發動自己的善心,來做這樣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