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由一條語焉不詳的微博曝料帖于6月21日揭開的“渤海油田有兩個油井發生溢油事故”,在被質疑企圖瞞天過海近半月后終于在7月5日對外公布稱:6月4日,由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NYSE:CEO,下稱“中海油”)和美國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中國”)擁有渤海蓬萊19-3油田B、C平臺發生溢油,已使周圍海域840平方公里的一類水質海水下降到了劣四類。
此后,遂轉化成“渤海溢油事件”,轟動了海內外,中國各方輿論批評聲不絕于耳,有外媒更稱,從溢油規模及其造成污染的嚴重性方面預測,此事件或堪比“墨西哥灣溢油事件”。
7月31日,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數據表明,渤海溢油造成的污染還在進一步擴大,受溢油污染的海水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約6.9平方公里。8月16日,曾多次被指責不作為的國家海洋局也開始啟動對中海油和康菲公司的生態損害索賠訴訟。截至8月19日,媒體報道稱河北等地已有近700戶的漁民明確表示將委托律師事務所向康菲中國、中海油提出索賠。
看似一起海洋石油開發中發生的溢油事件,卻讓相關責任方與監管部門乃至專家等都吃了悶頭一棒,有敷衍了事的,也不缺袖手旁觀的,更不乏翻江攪海混淆是非的,總之不知如何有效控制。而溢油還是從海床往外滲,污油徑自流向渤海沿岸。試問,污染已相當嚴重的渤海怎能經受住如此油煎火燎?
開口保證閉口出事
《科學時報》7月9日報道稱,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組織的一次論壇上,記者聽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海油副總經理周守為承認:“如果我們發生類似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事故,是沒有辦法處理的。”但他當時頗為肯定地表示,中海油“有能力保證不出這樣的事故”。顯然,此報道中“當時”二字所指時間在“渤海溢油事件”之前。
其不然,國家海洋局于7月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稱,6月4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接到康菲石油公司報告,在中國最大海上油氣田蓬萊19-3油田B平臺東北方向海面發現不明來源的少量油膜。6月17日,北海分局又接到中國海監船報告,發現c平臺及附近海域大量溢油。B平臺的溢油已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臺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溢油已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
8月12日.康菲中國發布報告稱,已在海底發現新的油基泥漿,這使得礦物油油基泥漿溢出總量增加到400立方米;海面原油溢出量仍為114立方米。此次事件中溢出的石油和油基泥漿總量已達514立方米(3217桶,約合429噸),遠超最初估計的240立方米。
對于溢油原因,國家海洋局稱,C平臺的事故原因則是在鉆井過程中發生井涌、側漏,從而導致了溢油發生。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術委員會主任高德利教授分析認為,眼下c平臺泄漏基本清楚,但B平臺出現的大面積原油滲漏更加難解。相關專家稱,“因為海上石油開采中,在油井附近出現海床滲漏的情形,在全世界也是極為罕見的,在中國尚屬第一次。”
8月16日,媒體報道稱,發生溢油的C平臺井口已被7個密封水泥塞徹底封死。溢油已堵住;而B平臺周邊出現的海床滲油現象仍末解決,黑色原油依舊從海床以下1000多米處的油層中神秘滲出,進入海水。8月22日,康菲中國承認,在c平臺北側15米范圍內發現10處新的海底滲油點。
翻江攪海亦于事無補
對此次“渤海溢油事件”,公眾最不滿之處是遲報消息與處理過程不透明。溢油事件信息在涉事方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間傳遞無阻,公眾卻長時間被蒙在鼓里。不論康菲還是中海油或是官方主流媒體,對此事的前期表現非常可疑。尤其是康菲中國對此事的敷衍態度近乎引起了公憤。雖然國家海洋局要求康菲中國于2011年8月31日前必須嚴格徹底封堵并清除海面溢油,但康菲中國仍在有意推托,其排污不力的表現飽受輿論指責。
對此,國家海洋局有關負責人解釋說,康菲中國熟知中國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知道溢油處置措施不力和瞞報事故并不會遭受像歐美國家那樣嚴重的處罰,對其經濟利益影響有限。業內專家則指出,中國政府部門出于行政慣性,向公眾報喜不報憂,這也讓外國公司“入鄉隨俗”,養成了壞毛病。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說,美國政府對“墨西哥灣溢油事件”處理得較為透明,政府還強令企業及時向公眾披露信息,這方面有法律保證。
公開資料顯示,蓬萊19-3油田由中海油和康菲中國共同擁有,兩者所持股份分別為51%和49%。國家海洋局稱,“康菲中國是渤海溢油事故的責任方”。因為中國的海洋法律規定,溢油事件的法律責任由作業方承擔,康菲中國是蓬萊19-3油田的作業方,且在中國境內注冊。
7月5日,海洋局公布的對康菲公司20萬元行政處罰,引起社會各界噓聲一片。有專家認為,中海油作為投股方,有安全監管之責,不應完全置身事外;從“墨西哥灣溢油事件”來看,主要是依據美國法律,其對海上鉆井平臺設置的賠償上限為7500萬美元,但造成生態損害的不受此賠償上限的限制。
8月16日,國家海洋局發布公告稱,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將代表國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向渤海溢油事故責任方提起海洋生態損害索賠訴訟。8月17日。自然之友等2l家環保組織聯合發表致農業部的公開信,呼吁切實消除本次渤海生態劫難的嚴重后果等等。8月19日,由國家海洋局牽頭聯合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安檢總局、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組成的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聯合調查組召開會議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質詢。8月22日,該事故聯合調查組組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等人親臨事故現場勘查。
對此,評論人士指出,現在對此事批評得再高調嚴厲也不解決問題,不能再“隔海望油”了,當務之急是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弄清康菲中國有沒有能力處理“海床溢油”等相關問題,有該怎么辦,沒有又該怎么辦?理應在盡快制止溢油和清除污染之后,再考慮問責、罰款和索賠;不然,油污遲早會飄到自家門口的。
壓根沒形成應急體系
事實上,公眾最為關心的是此事對渤海沿岸乃至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一般來說,海洋生物至少在二類和優于二類的水質下才有可能生存,海水被污染為劣四類可以說比較嚴重。況且,渤海平均海深只有18米左右,與外海循環較差,加上近海污染日趨加劇,生態系統已經比較脆弱,渤海的自我修復能力遠低于美國墨西哥灣等開闊海域。
評論人士指出,此次溢油事件造成的危害目前尚無法預估。康菲中國惹的麻煩,對其提出批評、限期清理都是理所應當的,康菲中國更應抓緊清理。但是,如果溢油的嚴重性到了這家公司無能為力的程度,這就需要國家出面,并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盡快阻止事態的擴大。
2010年4月發生的“墨西哥灣溢油事件”,美國依托《石油污染法》和國家溢油應急體系,迅速啟動各級應急指揮體系,16個聯邦部門互相配合投入工作,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亦親臨事故現場。在美國政府的督促下,英國石油公司(NYSE:BP)設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建立了完善的賠償機制。
目前,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力量是國家海洋局中國海監總隊及各海區(北海、東海、南海)的海上應急指揮中心;海上船舶溢油應急力量則是交通部和國家環保都。從事溢油遙感監測研究的大連海事大學教授李穎說:“我覺得還是應該由國家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把多個部門都放在一起。來應對類似事件。”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各個部門、行業、企業在海上應急事務上不但聯系松散、作業程序自成體系,而且氣象局、農業部等關鍵部門沒有納入整體的海上溢油應急體系,各海洋行政部門關系尚未理順,無法實施有效監管,依賴作業者自我約束現象嚴重。問題或不至如此,再看他山之石:“應急資源制度化,應急技術體系完善化,賠償制度規范化。”這是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參觀完“墨西哥灣溢油事件”處理相關機構后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