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濟學者郎咸平采訪郭美美母女的電視節目引發了巨大爭議,甚至有傳言稱郎咸平本人在該節目中收取高額費用,不過,郎隨即予以嚴詞否認。
無論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從當年炮轟國企MBO而獲譽“郎監管”,到制造“陰謀論”,從出鏡、出書、一路“趕場”的經濟演說家,到此番訪談郭美美遭質疑,不可否認的是,籠罩在郎咸平身上的昔日光環早已褪去。其甚至被指與他曾經反對過的“御用經濟學家”并無二致,只不過后者以依附于既得利益者獲益,郎則靠過度迎合市場和民意以及明星化、品牌化的運作牟利。
郭美美訪談“羅生門”
郭美美與紅十字會事件爆發后,8月3日,郭美美母女首次公開接受了由郎咸平主持的寧夏衛視第一財經節目《解碼財商》的專訪。但訪談中,郎咸平被普遍認為不僅沒有了平日的犀利,完全沒有切中事情的要害,而且訪問過程有明顯的引導痕跡,而并非要挖掘事實的真相。
鳳凰衛視記者間丘露薇也在其微博中直指郎咸平的“這個采訪很失敗”,“只讓對方想說自己要說的話,引導痕跡太重,沒有追問,總是追不及待地打斷對方”。
種種猜測和質疑迎面而來。有猜測認為,郎成平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網友“黎明來了”曝料稱,“某人通過中間人已付給郎咸平200萬元,是北京通過深圳方面付款”。還有猜測認為,郎咸平是迫于無奈才當“托”的。在訪談中他似乎顯得頗為緊張,為時22分鐘的節目競結巴了69次。甚至有稱,郎也是郭美美的“干爹”之一。
對此,郎咸平立即作出了反擊。8月7日,他發微博嚴詞否認收費等傳言,并表示要調查隱藏在郭美美母女背后的利益鏈。次日,又發博文向紅十字會拋出了三個質問。而原定8月5日繼續播出的專訪下集也被停播。
郎咸平讓本已撲朔迷離的郭美美事件變得愈加復雜,是無心之過還是為名利驅使?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曾經的“郎監管”
相比此次罕見的失手,回顧之前郎咸平的成名史,可以用“名利雙收”來形容。他曾就讀于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并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后赴美國留學,獲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作為公司財務領域的專家,早在2000年年底,郎成平就在北京大學教授全國第一屆EMBA,指導門下學生深入研究當時的神秘公司德隆集團,并點出了德隆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提醒投資者要警惕德隆可能出現的風險。德隆研究成果公布之后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2004年4月德隆危機全面爆發時,人們驚詫地發現,郎咸平的預言一一兌現。他由此被奉若神人,大名如日中天。
此后,郎咸平對顧雛軍并購案(郎顧之爭)中出現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炮轟,亦直接導致顧旗下的格林柯爾系坍塌。由于其為中小股民說話和致力于維護中小股東權益,而被中國中小股民稱為“郎監管”。
2004年6月以來,郎咸平質疑科龍、海爾和'FCL等著名國企的改革,認為MB0是國企管理層變相瓜分國有資產,建議立刻停止國企產權改革。MBO一度被認為能解決國企所有者缺位及國有資本的退出渠道問題,而受國內主流經濟學界推崇,不過,由于相關法律不健全,國企管理層MBO也面臨“管理層自買自賣”和“空手套白狼”的質疑,引發國有資產流失擔憂。2005年4月,國資委和財政部不得不聯合發文叫停大型國企的MBO。
“陰謀論”制造者
隨著郎咸平在內地財經界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他本人“炮轟”的領域也漸漸超出公司財務這一范疇,開始了“華麗轉身”。其將主要精力轉到企業戰略研究,為企業高管進行咨詢上,被稱為“中國民營企業教父”。
與此同時,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郎成平通過主持電視節目和出書的形式宣揚“陰謀論”。比如,在《新帝國主義在中國》系列中,他將炮轟的對象由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轉向了“外資巨頭”。
郎咸平在該系列書籍中提出頗具政治色彩的“新帝國主義”概念,認為“帝國主義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中國,而是借尸還魂,以我們不知道的面目再度出現了。”按照他的分析,不管是輪胎特保案這樣的國際貿易糾紛,還是外國資本在中國的一系列并購動作,都是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產業寡頭制造的陰謀,他們要控制產業鏈,是盤旋在中國上空的“新帝國主義”。他指出,國內的水價、油價、糧價變動的背后,都是外國資本和國家機器之間嫻熟而默契的配合。
“陰謀論”向來都廣受中國民間歡迎,同時也給作者本人帶來巨大的收益。比如財經暢銷書作家宋鴻兵就是因《貨幣戰爭》系列圖書而聲名大噪,《貨幣戰爭Ⅰ》至2009年7月發行量已經超過200萬冊,宋的出場費也已高達10萬元。
郎咸平宣揚的所謂“陰謀論”幾乎受到經濟學界的一致批評。經濟學家茅于軾認為,“郎咸平能把群眾的想法集中用很漂亮的話講出來,有很多想象中的解決方案。他是個財務專家,不是一個經濟專家。”
在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看來,所謂陰謀論是“精神鴉片”,是思想上的偷懶,當物價上漲、房價上漲、國家貿易慘敗的一些情況出現后,一些人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就推說是某個國家某個組織的陰謀。它會讓民眾覺得很過癮,情緒上得到滿足,但并不能找到一些幫助企業和社會健康發展的知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也表示,以一名經濟學家的標準去審視和要求,郎成平可能并不能達標。他的研究范圍是公司財務,宏觀金融如貨幣銀行問題等并非其所長。其演講及作品等在經濟學邏輯上存在不少牽強之處和漏洞。
“生意人”經濟學家
2004年以后,“郎咸平財經工作室”成立,有專門的傳播公司和工作室來對郎咸平的觀點進行書籍、刊物、電視節目、網絡視頻等全方位的包裝。賣版權、著作權,收“出場費”,郎咸平財源滾滾。這種操作模式與娛樂演藝界的明星包裝模式并無二致。
借助獨一無二的聲望和管理團隊運作,郎咸平迅速占穩了大陸各界財經、管理講壇的主講臺,其出場費甚至超越一線演藝明星,幾年來遙居國內經濟學家的第一名,而企業家皆以聽郎咸平的講座為榮。只要是由郎出場的論壇,對于主辦方而言,就保證了票房收入。各大電視媒體也紛紛邀請他主持像《財經郎眼》、《財經郎閑評》、《解碼財商》等財經節目,在極大提高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同時,也為郎成平團隊帶來不菲的廣告分成。與此同時,大量載有郎成平演講和語錄的書籍充斥書店和網絡,諸如《新帝國主義在中國》、《郎咸平說:我們的日子為什么這么難》、《金融超限戰》等,陸續登上了大陸暢銷書的排行榜。
用谷歌搜索郎成平短短近一個月來的行蹤可以發現,從2011年7月24日到8月14日,他就先后在青島、南昌、上饒、廣州、成都、鄂爾多斯、寧波等七市舉辦經濟分析演講和投資講座,為當地企業家、精英人士乃至政府官員答疑解惑,8月25日,他還將應邀到昆山演講。
郎咸平的很多作品拼湊痕跡明顯,他自己也曾親口承認,很多金融經濟學著作其實都是由他的“極視傳播”財經管理團隊和香港中文大學的“財經尖子生”團隊在其本人的細心指導下完成的。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發布,郎成平以6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六位;在演講收入方面,據《都市快報》報道,郎咸平的出場費每場已經高達15萬元左右。
經濟學者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取收益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學者過度商業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迎合民意和市場,最終影響到其獨立性和外部評價。郎咸平或已淪為一個典型的“生意人”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茅于軾在談到郎咸平訪談郭美美時表示,經濟學家不能出賣良心。專業知識是不講利益的,是尊重事實的。
有評論則認為,中國真正稀缺的是獨立經濟學家,缺少獨立的學術機構,缺少培養經濟學家獨立性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