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東部時間8月5日晚間(北京時間8月6日早間)消息,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級降至“AA+”級,評級展望負面。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級主權信用評級。標普指出,調降評級主要由于美國政府與國會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不足以穩定政府的中期債務狀況。我們知道主權信用評級是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的對一國政府作為債務人履行償債責任的信用意愿與信用能力的評判。這樣的主權信用評級下調很明顯對美國的發展非常不利,自然會給美國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影響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及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期望。
我們知道公司之間也一樣,公司在日常的經濟交往中也有一個信用問題,但是公司之間不可能像信用評級機構對主權國家那樣給評出個三六九等,對信用不好的公司應拒絕交易以保證公司交易活動的安全。而公司又是企業法人,在日常經濟活動中只有獲得經濟利益才能繼續存在和發展,公司在日常的經濟交易活動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并不是每次交易都能順利進行,也不能保證每一筆債權都能順利實現。因此,本文從幾個案例人手分析公司債權存在哪些風險并試圖提供一些解決的辦法。
追討拖欠貨款
A是某貿易公司的經理,這個貿易公司是A在外打拼多年才成立的,不容易。同時A于一年前剛剛結婚,美好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一切都是順風順水,似乎什么都穩定了。但是最近A比較煩,因為公司的一筆幾十萬元的貨款追不回來,臨近年底,公司要盤賬,員工工資要結清,公司的對外債務要歸還,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處理。這樣一來,就打亂了公司的正常工作安排。A催討了幾次也沒有什么效果,因此A非常惱火,決定親自去對方公司追討欠款,結果令他更加郁悶。對方不僅不支付幾十萬元的貨款,反而給他一紙書面通知,聲稱由于產品質量不合格(還附上自己單方面的產品檢測報告),并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反而要求A的公司賠償50萬元的損失。這樣一來令A雪上加霜。
律師接受此案之后發現,對方公司在購買產品之后自己又進行了二次加工,然后再賣給別人。因此,給第三方造成損害的產品未必就是A的公司的產品。另外,對方提供的檢測報告僅僅是對方自己找人檢測的,檢測結果明顯是傾向于對方的,不具有真實性和合法性。A的公司可以申請法院委托檢測。基于此,A的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方支付相應款項;為防止對方轉移財產不利于判決的執行,在起訴的同時提起了財產保全。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于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采取財產保全措施。在律師的積極努力下,對方要求與A和解,同意全額支付款項。
盯住責任方
甲乙兩公司之間簽訂有貨物買賣合同,但提供貨物(T恤類衣服)的甲公司到時拿不到乙公司相應貨款,不得不起訴到法院。在法庭上,欠貨款的乙公司借口因拿不到下家丙公司的錢款,但提出可協助甲公司向丙公司催討貨款來歸還甲公司。甲公司在代理律師的幫助下,認為根據合同的相對性,乙公司應該履行債務以實現甲公司的債權,丙公司與本案無關應由乙公司自己處理,堅持訴求乙公司應按約給付貨款;不能使乙公司逃避債務。
當然,本案中,如果乙公司確實本身沒有能力償還債務而對于其他公司享有到期債權的話,甲公司可以考慮合同上的代位權即《合同法》七十三條的規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甲公司可以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債權。當然我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一些債務人惡意逃避債務,在債務期限到來之前惡意轉移自己的財產,以此來規避自己的債務,很明顯此舉嚴重侵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不利于債權的實現。這個時候債權人可以利用合同法中的撤銷權即《合同法》七十四條的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很明顯,撤銷權制度就是針對那些惡意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的“老賴”而設計的,這就有力地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有利于維護債權人的債權。
當心“贏了官司,贏不了錢”
有兩家公司長期有業務往來,但后來乙公司因經營不善而拖欠甲公司不少貨款。甲公司幾經催討不成,無奈向法院起訴。起訴后,雖然得到了部分貨款,但近一半余款一直拿不到。由于乙公司瀕臨破產,只有一些老舊設備可沖抵,但甲公司根本用不上,賣掉也不值錢。所以,官司是打贏了,但仍拿不到全部貨款。因此,公司在市場經營中,要了解對方的經濟實力和信譽;若發現問題又協商不成時要及時起訴,并向法院申請凍結對方相應財產。從而避免“贏了官司,贏不了錢”。
充分利用財產保全制度。
及時申請凍結對方相應財產
甲公司因購買乙公司房屋,尚欠款好幾十萬元,但房產權已過戶.而甲公司遲遲不還欠款,且相關人員在外地不能見面。乙公司與律師商量后,把甲公司告上法院并同時向法院申請凍結該房產,避免其出售后使問題復雜化。按規定申請人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要先付相當比例的保證金(若申請人打不贏官司就要承擔對方相應的損失)。原來甲公司是想把該房產出售后賺一筆又不想還款。但當甲方發現房產已被凍結不能出售后,只能找乙方一起到法院交了欠款;然后,乙方撤訴;除了拿到欠款外,還取回了預付的保證金。試想,若不凍結對方財產,那這筆購房欠款想要回來困難重重、曠日持久。
以上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首先,交易合同雙方要簽訂合法有效的合同,尤其是違約責任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不清。當然,還要注意合同的管轄權的約定,一定要約定有利于自己的管轄法院。那么,一旦涉訟則會有利于自己。這樣就不至于跑到外地去訴訟,從而面臨陌生的訴訟環境,面臨未知的訴訟風險,還可以減少訴訟成本。
其次,要注意“一保二權”的運用。即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一旦出現糾紛,在訴訟中注意財產保全制度,代位權、撤銷權的運用。積極運用這些法律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并實現自己的債權,從而維護自己的切身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