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8月2日,內地共有92個中央部門公開了2010年度的“三公經費”,此舉可謂半天云里長滿草——破天荒。當民眾以好奇眼光看時卻發現,“曬”出動輒數億元的賬目,簡單得幾乎讓人咋舌。反觀香港,并未美其名曰“三公經費”,但是其賬目透明公開早已是尋常事。
花公款“摳門”
在香港政府部門的財政支出與預算案中,壓根就找不到所謂的“三公經費”,而是細化到行政會議、旅費等相關款項之中,如2009年-2010年財年(當年4月1日-次年4月1日),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財政支出8390萬港元,其中行政會議支出1800萬港元。在內地,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決算支出為94.7億元。
最典型的是公務用車。媒體報道稱,目前,港府用6300多輛公務用車滿足了近17萬公務員的公事需求;內地有公務員1053萬(加上內地特有的事業單位人員,共有公職人員4000多萬人),官方稱有公務用車200多萬輛。香港公務員中配專車的不到40人,所有公務用車中普通車有1320輛;內地縣處級以上官員多數有專車,奔馳、寶馬有時僅能“下嫁”當地交巡警。
另一典型就是公款吃喝。港府的公務午宴及晚宴每次開支上限分別為每人350港元和450港元,中式宴會上只點6道菜,不能點魚翅等昂貴食品或瀕危物種,且吃剩的飯菜需打包帶走。在5月18日的香港立法會上,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公布稱,2010年,港府高層公務應酬開支總額為1421.8萬港元。而日前公布的北京市政府2010年公務接待費支出約為91149萬元,“摳門”、“大方”由此可見一斑。
按常理說,開豪車吃名菜,跑得快精力足,辦事效率會更高,但是現實卻恰好相反。據統計,香港公務員人數與GDP之比為0.8人/百萬美元,內地公職人員與GDP之比為6.7人/百萬美元。如果勉強按照公務員人數與GDP之比作為衡量政府公務員工作效率的指標,內地則大為遜色。
“曬”賬單不遮掩
事實上,港府所花的每一分錢,都需要征求市民的意見,同時要將政府各部門的詳細收支記載,制作成為小冊子、網頁,方便市民查詢。
公開資料顯示,香港特首曾蔭權4年來外訪活動共40次,所開支費用不足100萬港元。如曾蔭權赴美為香港一個駐美機構主持典禮時,往返機票是由自己承擔的。內地輿論界與普通百姓,對曾蔭權的節儉感到驚奇并大加贊嘆;香港民眾卻覺得習以為常,更有人質疑其外訪開支不夠細致,并指出,曾蔭權休假期間在美國出席的典禮,雖然機票費用由自己支付,政府卻還支出其他費用1.8萬港元,這筆費用沒有交待詳細去向。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曹景鈞解釋說,這種信息公開,是港府一個相當尋常的做法。
香港對于行政費用的監管,細化到了“一張公務用紙”、“一張桌椅的維修”,一個部門的支出預算報告往往上百頁之長。但在內地,中央部門目前公布的“三公經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而且公布時拖拖拉拉唯恐見著“陽光”,如一些部門特意安排在半夜公布。至8月2日,外交部、國務院預防腐敗局等10家中央部門還未公布。
分析人士認為,再遮掩也遮不住百姓雪亮的眼光。以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布的數據看,該局在2010年日均182萬元的公務接待費,僅面額1萬元的發票每天就得開182張,誰能想象其間會有多少讓人驚悚的趣聞軼事。
更讓人感覺匪夷所思的是,7月22日,昆明紅十字會原常務副會長阮姮,因被指控貪污接受了昆明市盤龍區法院的審理。公訴機關指控,從2006年到2007年間,阮姮利用職務之便,多次到昆明一家四星級酒店消費,并購買了價值數千元的衣物、鞋子,以及價值上百元的內褲、香煙和酒水等,這些費用,均被其通過公務消費的方式報銷。阮姮認為,她本人用公款消費、購買物品的行為,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
評論人士指出,“用公款買內褲……是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阮姮這種“強悍邏輯”言論,簡直像開國際玩笑,似乎有意在挑戰人們的想象力而為自己進行極限辯解。普通民眾根本理不清楚“紅十字會副會長的內褲”與“紅十字會工作”之間有什么因果聯系?自然會浮想聯翩,難怪被戲稱為“公款買內褲,畢竟遮不住”。
用錢管錢并非易事
簡言之,所謂“三公經費”問題涉及到一個如何收錢、用錢、管錢。倘若政府只會收錢不會用錢管錢,它就根本不夠格。這與一個普通人只知賺錢或只會花錢而不會理財的道理頗為相似,自己的開支形成一本糊涂賬也不足為奇。
基于此,從港府的財政支出與預算全局看其對相關“三公經費”的用與管,就會明白這是體制經過長期完善協調的結果。眾所周知,香港公民在薪酬、福利、養老等方面的體制均比較優越。以公務員薪級而言,同一職系內各職級的薪酬按薪級表劃分。最新參考數據顯示,香港首長級薪級分8個等級,月薪從10.6萬-21.4萬港元不等;警務人員薪級分59個等級,月薪范圍為16.2萬-21.4萬港元。據稱,香港特首曾蔭權目前年薪444萬港幣(約合57萬美元),比美國總統奧巴馬40萬美元的年薪還高,而中國內地高層領導的年薪老百姓則無從得知。
同時也應看到,雖然港府在2009至2010財政年度教育開支510億港元,占到政府經常開支總額的21.8%,社會福利支出占到政府經常開支的16.8%,但其在財政方面一直面臨著挑戰,公開數據顯示,港府2011年5月財政赤字約為79.38億港元,如何解決關鍵在于會不會管錢。
作為政府,收入取之于民,理應用之于民。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毛昭暉認為,內地的“三公經費”公示要有機制,要能問責,要剛性預算而不是“豆腐預算”。當然,公示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從源頭上對預算進行制度性壓縮。
追本溯源,政府“三公經費”等行政支出賬目公開越詳細具體,老百姓才看得越清楚明白,既有利于加強監督更好地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又有利于廉潔從政有效地防治貪腐。
據香港廉政公署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1-3月,不包括與選舉有關的貪污投訴,港府部門有269起,比上年同期的248起上升了8%。這說明雖然香港政府同樣存在腐敗現象,但是香港民眾至少明白,香港廉政公署是專門打擊貪污、獨立于香港政府的執法機構,其廉政專員則直接向香港行政長官負責,透明公開亦很平常。
在內地,國家預防腐敗局連自己的“三公經費”都遲遲不公布,更何況反貪還要經過層層指示與授權,其透明公開從何談起?即便這樣,內地占便宜占不夠的貪腐官員,老百姓也多少知曉幾個。如,連衛生巾都要報銷的廣東省汕尾市原副市長馬紅妹;連襪子都公然以公款報銷的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原縣委書記趙仕永。值得反思與警惕的是,同樣花納稅人的錢的政府機關與官方媒體等相關部門及其人等,在一本正經地追查、冠冕堂皇地披露別人用公款買內褲時,是不是應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用公款買過衛生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