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朋友70多歲的父親腰痛一個多月,自以為是腰肌勞損或腰椎間盤突出癥,在小診所行推拿按摩治療,結果疼痛加重起不了床。我聽后,建議他至少做一個腰椎CT檢查。檢查發現:其第1、第4腰椎椎體被破壞。我叫他趕緊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因為這樣的病人需要考慮癌癥發生轉移導致骨破壞的可能。經過全身骨掃描(ECT)、脊柱MRI、肺部CT檢查后發現:其胸椎和腰椎有多處椎體被破壞,肺部有一腫塊。經支氣管鏡活檢證實為肺腺癌。因此,最后診斷為肺腺癌多發骨轉移,屬肺癌晚期病人。
某些腫瘤以疼痛為首發癥狀
骨轉移是晚期癌癥病人疼痛的常見原因,肺癌、乳腺癌與前列腺癌患者均容易發生骨轉移。骨轉移癌性疼痛一般都很嚴重,呈間歇性疼痛或持續性疼痛,夜間更加明顯,經常被誤診、漏診。對于頑固性的腰背疼痛,應輔助CT、MRI、ECT及穿刺活檢等多項檢查,以排除脊柱腫瘤的可能。所以出現腰部疼痛甚至全身多部位疼痛的老年人,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不一定就是腰肌勞損或其他老年病。
癌痛是指癌癥及癌癥相關性病變所致的疼痛,通常為慢性疼痛。癌痛是最常見的腫瘤相關癥狀之一,大約1/4新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3/4晚期腫瘤患者合并有疼痛癥狀。
癌痛與非癌性疼痛相比,對患者的影響更嚴重。主要表現為:癌痛會導致患者有痛不欲生的感覺,使患者失去生活信心,自殺率提高;癌痛會令患者產生坐臥不安的感覺,使生活全無樂趣;癌痛往往呈現持續存在,使患者本人和親友難以正常生活;癌痛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進而加速病情的擴散;最后癌痛常使患者情緒低落,甚至導致抑郁,從而影響患者的正常抗癌治療。
在癌癥早期,由于瘤體尚小,一般無轉移也未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癥狀,因而癌痛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某些來源于神經的腫瘤及生長較快的腫瘤,如骨肉瘤,常在早期出現疼痛。隨著病情的進展,病灶逐漸增大,不斷向附近的組織器官浸潤,導致臟器破裂、腫瘤壓迫浸潤神經造成疼痛。一般而言,疼痛的出現或是加重往往提示病情的進展或加劇。但極少數情況下,即便到了癌癥的晚期,也可不出現疼痛或是疼痛較輕。
盡管如此,不明原因的疼痛仍有可能是癌癥的早期信號。比如孩子膝關節附近疼痛合并體溫升高時,要警惕骨肉瘤的可能性,應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
早期的腦瘤也是以頭痛為首發癥狀,病情進展后伴發動作失衡、嘔吐等癥狀。目前,在整個小兒腫瘤中,腦瘤僅次于白血病,位居第二,其病因尚不清楚,極少數孩子是由于先天原因造成的。兒童腦瘤患者以惡性居多,瘤子多長在后腦、腦干及小腦。其早期癥狀普遍表現為嘔吐并伴有頭疼。有些孩子因為年齡較小說不出頭疼的感覺,所以很多被誤診為消化道疾病。
持續疼痛要引起注意
身體某一部位超過一周的疼痛應引起注意。例如,背部疼痛是脊柱原發瘤和轉移瘤患者最常見的癥狀,與腫瘤有關的疼痛主要表現為夜間痛或清晨痛,而在白天因活動后疼痛反而緩解。脊柱腫瘤經常被誤診、漏診,有時候連醫生也被疼痛的表象迷惑。這是因為,癌痛和腰腿痛感覺相像,而且在檢查中,只有當骨嚴重破壞,脫鈣達50%~70%時,X線片才能觀察到。因此對于頑固性的腰背疼痛,應輔助CT、MRI、ECT及穿刺活檢等多項檢查,以排查脊柱腫瘤的可能,做到早期診斷。
再如,長期腹痛同時出現大便變細,可能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胸部疼痛伴有刺激性干咳及痰中帶血絲,則預示著肺癌的存在;上腹部隱痛伴消瘦和飽脹感,多由胃癌引起;右上腹或肚臍周圍出現頑固的鈍痛或絞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提示胰腺癌的可能。因此,美國癌癥協會指出,任何持續性的疼痛都需要及時檢查,醫生通過詢問病史和其他一些細節,可確定是否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癌癥。即使不是癌癥,這些檢查也可以使患者知道引起疼痛的原因,并進行必要的處理。
癌痛要積極尋求治療
許多癌癥患者常常采取忍受疼痛的態度,而不是積極尋求醫療人員的幫助來緩解或減輕癌痛的折磨。事實上,疼痛是一種疾病,有疼痛就需要治療,癌痛更是如此。
疼痛的治療除了針對原發病治療,包括化療、放療以外,均需要接受癌癥鎮痛治療,而治療基礎主要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癌痛三階梯治療原則。具體是指輕度疼痛采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中度疼痛采用弱阿片類藥物,如可卡因、曲馬多等;重度疼痛則選用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片、奧施康定等。
同時應遵循以下5項基本原則——口服用藥:首選口服及無創途徑給藥。安全、有效、無創、方便、經濟;按階梯用藥:根據疼痛程度由輕到重,按順序選擇不同強度的鎮痛藥;按時用藥:根據藥物在體內代謝的半衰期及藥物在體內持續鎮痛作用時間的規律,有計劃地按時給藥;個體化給藥:不同患者間存在較大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選用藥物及劑量;注意具體細節:重點是監測處理藥物的毒性反應,避免嚴重不良反應及藥物濫用。
(據《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