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藥,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國醫院的不合理用藥情況也相當嚴重,中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或藥物不良反應致病住院,其中高達20萬人死于用藥不當。北京、上海、重慶等地的聾啞學校中,70%的兒童是因用藥不當導致傷殘。不合理用藥中,排在首位的是隨意服用和濫用抗菌素,81.54%的被訪者都有這個習慣。比如,感冒咳嗽、咽喉不適,隨便到藥店買盒抗菌素服用。在服用抗菌素的人群中,有六成人一年中曾經服用過3~4種抗菌素,三成曾服用過5~6種抗菌素,一成曾服用過7種以上抗菌素。而濫用抗菌素的結果是,人體產生耐藥性,近年來,關于超級細菌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因此,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安全合理用藥的常識。
常見用藥“亂象”
有些人僅憑一知半解或自恃“久病成醫”,或聽別人的用藥“經驗”,不經診斷,未弄清楚病因和藥物的適應證時就隨意用藥。這種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最高,對健康的危害也最大。要知道許多癥狀可能相同或相似,其病因卻不相同,治療方法也更是迥然不同。用藥不對癥,不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還會延誤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療,甚至會因為所用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增添藥源性疾病。家庭不合理用藥在我國已超過30%,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 用藥時機不對
從大的方面來看,首先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治療手段。
以乙肝的治療為例,許多人認為,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在未查明病毒在體內復制情況時,就應立即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有研究表明,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乙肝,效果并不好。其原因是:1.體內沒有病毒復制時,使用抗病毒藥是無效的。2.體內的免疫細胞處于“麻痹狀態”(免疫耐受)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較差。3.不考慮病情,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往往可增強乙肝病毒對藥物的耐受性,或使病毒發生變異。4.過早地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并不能起到防止肝臟發生纖維化的作用。
從小的方面來看,每天的服藥時間是有講究的。比如,抑酸劑、保護胃黏膜的藥物要在飯前服,而阿司匹林這類的解熱鎮痛藥就一定要在飯后服。
另外,不少降壓藥都需要保持相對恒定的血藥濃度,比如有的藥一日服兩次,應每隔12小時1次;每日服3次的藥,需每隔8小時服1次。不少患者往往在三餐前后服用,這樣白天血液中藥物濃度較高,而夜間較低,影響療效。
可見,用藥時機要正確掌握,不能想當然,在遵醫囑或者閱讀藥品說明書的基礎上,若有疑問,應主動咨詢醫師和藥師。
● 隨意增減藥物劑量
有的人治病心切,認為藥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便隨意加大劑量;有的人又經常忘服、漏服藥物,問其原因,答曰病情有好轉,就不把吃藥放在心上了。
需知,藥物服用的劑量是通過長期臨床試驗和可靠的理論依據制定的,此類隨意用藥行為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往往還會造成不良后果。藥量過大,可能引起中毒,尤其對老人和兒童,是十分危險的;藥量偏小,非但達不到治療效果,反而貽誤病情,甚至產生耐藥性。
因此,使用藥品時,應該參照藥品說明書上的規定,嚴格掌握用量和療程,這樣才能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 不按療程服藥,稍有好轉立即停藥或者頻繁換藥
與一般老百姓的認識不同,疾病是否痊愈,并不是以患者自覺癥狀的好壞來決定的。當您感覺已經正常時,身體機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如果是患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也可能只是暫時潛伏起來,并未被清除。可見,在對待用藥療程的問題上,要相信醫生,而不要被主觀感覺欺騙。以下幾種情況,都是用藥過程中需要杜絕的:
時斷時續藥物發揮療效主要取決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濃度。如不按時服藥,達不到有效濃度,對控制疾病發展不利。
療程不足藥物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如細菌感染性疾病需要7~14天才可治愈。若用藥兩三天,癥狀有所緩解就停藥,就可能成為慢性感染。糖尿病的治療中,有時癥狀雖消失了,但如果不查血糖,可能血糖仍高,此時若自行停藥,可能會導致并發癥。
突然停藥許多慢性疾病需長期堅持用藥控制病情,鞏固療效,如精神病、抑郁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停藥應在醫師指導下逐步進行。不要擅自停藥,否則會舊病復發甚至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
隨意換藥有些藥物顯示療效需要一定時間,如傷寒病程為4周,用藥(以氯霉素為例)總療程不少于2周;抗結核病藥需半年至1年。隨意換藥可使治療復雜化,出現問題也難以找出原因及時處理。
● 對治療目標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得了病,大家總想通過一次治療“斷根”,認為長期服藥就等于自己的病治不好了。這種愿望是人之常情,但也應該看到,到目前為止,除少數能獲得持久免疫的疾病如麻疹、天花、水痘、風疹、傷寒等感染性疾病外,絕大多數疾病是難以通過某種“神奇的治療”而根治的。
以高血壓為例,沒有一種藥能吃一次就把血壓永久地降下來,但是只要堅持服藥,就可以把血壓控制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而這,就是我們治療疾病的目標。
對疾病的康復,我們要有一個科學的心理預期,才能避免不合理用藥。
● 盲目聯合用藥
部分人有這種心態,認為將數種藥物聯合使用,總有一種是合適的,還可以增強療效。事實上,盲目的聯合用藥危害不小。首先,有些藥物商品名不同,其有效成分是一樣的,同時服用就會導致重復用藥,使劑量累加。例如降糖藥中,格列齊特與達美康是同一成分,不必同用,格列齊特與優降糖雖非同一成分,但都屬于磺脲類,也不應同用;其次,有些藥物間存在配伍禁忌,聯合使用會導致藥物間發生相互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招致毒性反應;第三,不恰當的聯合用藥還會加大毒副作用。
合用的藥物越多,它們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聯合用藥時務必咨詢醫師和藥師。
● 寶寶小疾多,別自當“良醫”
有不少人認為OTC(非處方藥)是安全的,可以自行到藥店購買服用,其實OTC也要遵循一定的安全用藥原則,這樣才能將“是藥三分毒”的藥物副作用降到最低。尤其是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寶寶來說。
1、不要隨意給寶寶服用成人藥物。
很多媽媽認為,只要是OTC的藥物,給寶寶服用就是安全的。如果是成人劑型給寶寶減量服用就可以了。事實上,以最常見的感冒藥為例,成人OTC感冒藥與兒童感冒藥在成分、劑量、劑型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同仁堂的感冒清熱顆粒和小兒感冒顆粒,分別都有十味以上的中藥成分,雖然都是感冒藥,兩種成藥中只有薄荷一味中藥相同。從中醫角度講,兩種藥物的適應證是不同的。感冒清熱顆粒用于治療風寒感冒,而小兒感冒顆粒治療風熱感冒。
又如,酚麻美敏混懸液與酚麻美敏片雖然成分相同。但混懸液適合于2歲以上兒童,而片劑適用于12歲以上兒童及成人。混懸液的成分中都有每毫升的含量標示,對于不同體重和不同年齡的兒童有明確的提示用量。而片劑的給藥劑量很難控制,如果給12歲以下的寶寶服用,很容易造成用藥過量。
對于給寶寶的用藥劑量也要嚴格控制,如果家長給3~4歲的兒童,按照嬰兒期的劑量服用,就無法發揮療效。而用到了七八歲兒童的劑量,有可能出現明顯的副作用。計算兒童用藥劑量主要有4個依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和藥品說明書。
孩子的用藥量可以按如下方法計算:
按年齡計算時,1歲兒童用藥劑量為成人的1/5,2歲為1/4,4歲為1/3,6歲為2/5,9歲為1/2,12~14歲為2/3,18歲時即與成人用藥劑量相同。
有的孩子與同齡兒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藥時主要參考“按體重計算法”。即用藥量為兒童體重(公斤)和成人體重(50或60公斤)的比值,再乘以成人用藥劑量。比如體重為20公斤的孩子,用藥量約為成人的1/3至2/5。
需要注意的是,藥品說明書如果已明確兒童用藥劑量的參考值,應以此為準。
2、不要自行給寶寶搭配服用兩種以上藥物。
寶寶感冒在服用感冒藥的同時,往往還需要對癥服用退燒藥、鎮咳劑、緩解鼻塞的藥物等。很多媽媽認為感冒是小病,習慣自己在家給寶寶搭配服用這些藥物。殊不知,在對藥物成分不熟悉的情況下,自行給寶寶搭配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很多藥品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能夠導致彼此的藥效加強或減弱,有些藥物搭配使用時甚至會產生毒性,嚴重影響寶寶健康。
尤其在服用復合感冒制劑時,媽媽一定要謹慎搭配其他對癥治療的藥物。因為很多復合感冒藥中,已經含有退熱、鎮咳等藥物成分,一旦再加服退熱劑和鎮咳劑,就很容易導致某種藥物成分使用過量,影響寶寶健康。因此,建議媽媽在給寶寶服用兩種以上的藥品時,一定要咨詢醫生或藥劑師。
3、板藍根不建議作為感冒預防用藥。
板藍根,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可用于緩解外感發熱、頭痛、咽痛等癥狀。板藍根對多種細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但很多研究及文獻認為板藍根并不能夠預防感冒,不應作為家中常備的預防感冒的藥物。尤其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寶寶來說,更需要謹慎服用板藍根。如果你的寶寶還沒有感冒,病毒、細菌還沒有侵犯機體,那么服用板藍根意義就不大,反而容易苦寒傷胃,使寶寶食欲下降,消化吸收能力降低,對感冒的抵抗力下降。
另外,中醫認為感冒也分不同類型。板藍根因性味苦寒,可用于風熱感冒的治療,而對于風寒感冒就不對癥了。如果寶寶發熱而且咽痛,給寶寶服用板藍根時建議不要超過3天。服藥3天,如果療效不好或癥狀加重,就最好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安全用藥的五步驟
同一種疾病會有多種癥狀同時出現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與人之間還存在個體差異和不同誘發因素等。就是簡單的感冒也要分幾個類型,如風寒型、風熱型及流行性等,因此用藥一定要遵從醫囑區別對待。
牢記用藥安全的五步曲,可以幫助您正確地用藥。
第一步 告訴醫師病情:說清楚 講明白
就診時向醫生說清楚:患者的癥狀、正在服用的藥品、曾對哪些食物、藥品、物質(如花、草、精油、動物皮毛等)過敏;說明是否懷孕或正在哺乳;說明是否正打算懷孕等等。
就診時向醫生講明白:既往病史,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選擇用藥。如高血壓需低鈉鹽飲食,醫師會避開含鈉藥品;糖尿病則避開含糖分藥品;如果有肝臟、腎臟病,用藥更要慎重,因為大部分藥品都在肝臟、腎臟代謝,肝、腎“生病”了,藥品代謝不完全,會傷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步 到藥房取藥:看清楚 問明白
到藥房取藥時要看清楚:藥袋上姓名、就診卡號是病人的姓名;藥品名稱、用法、用量、服法打印是否清楚。
到藥房取藥時要問明白:看不懂的藥品服用方法和作用要問;更換藥品或服法有疑問要問;忌諱同時吃哪些食物或藥品要問;藥品開瓶后怎么保存也要問。
第三步 回到家吃藥:視線清楚 遵照醫囑
視線清楚:在家吃藥時,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仔細看清楚藥品說明書上所有的提示。
遵照醫囑:一定要聽醫師和藥師的話,將藥品依規定的服法服用完畢,不可隨便停藥或更改用法。
第四步 放置藥品時:標示清楚 儲放正確
標示清楚:常備藥品(如維生素等)或外用藥要看清標示“用途、用法”,最好以熒光筆標劃“有效日期”。內服及外用藥應分開儲放,盡可能保持原有包裝及說明書,一般藥品未吃完前不要丟棄,有標示藥名、用法的藥袋,每次使用時再細讀一次,確保無誤。
儲放正確:通常以“避光、干燥、陰涼”為原則。陽臺、廚房、浴室、車上、暖氣上都不適宜儲放藥物;散裝藥品最好以不透明容器貯存;家中有小孩,應將藥品置于高處;需冷藏的藥品,應特別注意冷藏之溫度是2℃~8℃,應放置于冰箱冷藏室儲放。
第五步 對藥有疑問:有病看醫師 問藥找藥師
有病看醫師:同樣是病(如感冒),每個人的癥狀不同,而藥品及劑量會因個人生理變化而服法不同,有病就該看醫師,不要隨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
問藥找藥師:服藥前有任何有關藥物的疑問,服藥后有任何的不適癥狀或問題,應該與藥師或醫生聯絡。
非處方藥要選好:非處方藥的優點有安全性好、療效確切、毒副反應小、質量穩定、應用方便、價格合理、易于貯存等。標簽與說明書頗為詳細,且通俗易懂。但是,若缺乏醫藥知識,盲目購買使用藥品,反而會貽誤診治或加劇病情。
購非處方藥要詳看藥品的包裝盒:藥品成分與適應證、查看藥品生產批準文號、注冊商標及生產廠家。否則屬于“三無”產品,絕對不能購買。
購藥前,應根據癥狀,結合自己掌握的醫藥知識,對疾病作出明確判斷,最好向藥師咨詢,以便準確選擇藥品。對于無法自我判斷的疾病,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購藥時要認真查看藥品說明書,正規的說明書上一般具有批準文號、藥名、主要成分、藥理作用與適應證、用法、用量及不良反應、禁忌癥等內容。病人應將其與自己的癥狀相對照,選定與病癥相適應的藥品。
購藥注意索取憑證,購買藥品后,應要求開具發票,寫清藥名等內容,并將其妥善保存,以防不測。
警示:國外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歐美國家較早地走上了合成藥物的道路,從而用工業化的方法大規模地生產各種藥物,但是在這種的情況下一旦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涉及面就會很廣。本世紀以來國外接連發生許多大范圍的不良反應危害事件,使人們對藥物不良反應危害的嚴重性加深了認識。
(1)非那西丁引起嚴重的腎臟損害:在國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解熱鎮痛藥。1953年以后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瑞士、當時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忽然發現腎臟病人大量增加。經過證實這種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這種病例歐洲報告了2000例,美國報告了100例,加拿大報告了45例,有幾百人死于慢性腎功能衰竭。
(2)氨基比林引起嚴重的白細胞減少癥:氨基比林于1893年合成,1897年首先在歐洲上市。本世紀20年代以后陸續有人發現服用此藥的病人發生了口腔發炎、發熱、咽喉痛等癥狀,化驗檢查時發現末梢血中白細胞,特別是粒細胞減少。經過調查證明氨基比林能引起嚴重的白細胞減少癥,導致種種感染。
到1934年僅美國就有1981人死于本病。到1938年,美國把該藥從法定藥物目錄中刪去,1940年以后,美國的這種病就明顯減少。在丹麥,從30年代起就禁止使用氨基比林,到1951-1957年就沒有再發現由于服用本品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癥。
(3)二硝基酚、三苯乙醇引起白內障:本世紀30年代,歐洲一些國家、美國、巴西等國許多人用二硝基酚作為一種口服藥。到1935年春季,這些國家發現白內障病人大量增加,調查證明這種增加是由于廣泛應用二硝基酚所致。這些國家服用此藥的人數超過100萬人,白內障的發生率約為1%。有些人是停藥1年以后才發生白內障的。
三苯乙醇是美國默利爾公司的一種降膽固醇藥物,50年代后期上市后不久,就發現它能引起脫發、皮膚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陽痿,有的有視力下降、白內障。在美國有幾十萬人曾服用此藥,引起白內障的約有1000人。
(4)磺胺酏劑引起嚴重的腎臟損害:1937年秋天,美國田納西州的馬森吉爾藥廠,未經有關政府部門批準,采用工業溶劑二甘醇代替酒精,生產出一種磺胺酏劑,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到這一年9~10月間,美國南方一些地方發現患腎功能衰竭的病大量增加。調查證明這種情況與該公司生產的磺胺酏劑有關,共發現358名病人,死亡107人。
(5)二磺二乙基錫引起中毒性腦炎:1954年,法國巴黎附近一個小鎮的藥劑師制售一種含二碘二乙基錫的制劑,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引起270人中毒,出現頭痛、嘔吐、痙攣、虛脫、視力喪失等中毒性腦炎的癥狀,死亡110人。
(6)氯碘羥喹與亞急性脊髓視神經病:氯碘羥喹于1933年上市,原來主要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后來發現它能預防旅行者腹瀉,很快風行到許多國家。
60年代后期,首先在日本發現許多人出現雙足麻木、刺痛、寒冷、無力等癥狀,約半數病人伴有程度不同的癱瘓,約1/4的病人有視力減退。經過長期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這是由于服用氯碘羥喹而引起的亞急性脊髓視神經病(SMON病)。1970年秋,日本厚生省禁止此藥出售,新病例迅速減少。據統計,由于此藥造成的殘疾人達1萬多人,有幾百人死亡。
(7)孕激素與婦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孕激素如黃體酮是治療習慣性流產等婦科病的常用藥物。1950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醫院的醫生們發現有許多女性嬰兒出現外生殖男性化的畸形,情況異常。經過調查發現這種情況與孕婦期間曾服用孕激素有關。在美國有約600名女嬰出現了這種畸形。
(8)己烯雌酚與少女陰道癌:己烯雌酚也是一種廣泛用于治療先兆流產的藥物。1966-1969年間,美國波士頓市婦科醫院的醫生們在較短時間里先后發現有8名十多歲的少女患陰道癌,大大超過了自然情況下這各種病在少女人群中的發病率。經過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這些病例的發生與患者母親妊娠期間服用己烯雌酚有因果關系,其相對危險度大于132,說明母前孕期服用此藥者其女兒患此癌的危險性比不服用此藥者大132倍以上。
(9)沙利度胺與海多豹肢畸形:沙利度胺于1956年首先在西德上市。因它能用于治療妊娠反應,迅速風行于歐洲、亞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國)、拉丁美洲的17個國家。1961年以后,這些國家忽然發現許多新生嬰兒的上肢、下肢特別短,甚至沒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腳直接連在身體上,有的兒童還有心臟和消化道的畸形,多發性神經炎等。
經過長期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和動物實驗,證明這種“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兒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服用沙利度胺所引起。
另一方面,有些國家的藥品管理制度比較嚴格,美國、法國、當時的捷克和東德等國沒有批準沙利度胺在本國銷售,就沒有發生大規格不良反應的流行。
回顧以上歷史,說明保證人民的用藥安全,必須制訂嚴格的法規,建立必要的管理機構,加強藥品的審批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要加強藥品的上市后監察,建立健全藥物不良反應的監察報告制度,加強信息交流,才能避免同樣藥物的同樣不良反應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重復發生,才能防止藥物不良反應的流行。
(據《家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