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驚悚片《奪命心跳》上映,片中所講述的“心臟移植記憶”引發(fā)觀眾大討論,甚至被網友娛樂為“你想移植誰的記憶”。但“心臟移植記憶”是不是真的存在?南寧市人民醫(yī)院心臟科專家說,近兩年他們曾做過的四例“換心”手術中,兩名男子性情出現(xiàn)變化,但主要原因是來自心理問題。
觀眾驚悚:
“心臟移植”會移來“心魔”?
“到底有沒有心臟記憶這回事?”《奪命心跳》這部驚悚片,引起了不少人關注。目前,一些觀眾稱,看電影時,不是被電影打出的“驚悚”招牌嚇倒,而是被其所涉及的醫(yī)學問題嚇“蒙”。
影片講述接受過心臟移植手術的林嫣(林熙蕾飾)發(fā)現(xiàn),“借來”的這顆心臟正在慢慢把她變成另外一個人。當她向主治醫(yī)生蔣牧(梁家輝飾)求助,蔣牧卻把這一切歸結為移植手術后的心理壓力,但之后她跟隨夢境找到的一棟老房子卻將一切都推翻。林嫣找到了心臟提供者江北燕(安雅飾)的男友馬本科(黃維德飾),馬本科想通過林嫣的心臟記憶找到女友的死亡真相,意外得知女友極有可能是他殺!陌生女人、水底呼救、莫名夢游、飄忽魅影、夜半敲門等等噩夢頻頻加劇,讓林嫣的生活處于崩潰邊緣……影片玩出了不少醫(yī)學概念,甚至還提到了“噪音昏厥癥”。
有觀眾稱,生活中,活體器官移植治愈了無數(shù)重癥患者,使他們重獲新生。但是這門還需要不斷完善的醫(yī)學技術,存在著許多至今仍然難以解釋的謎團。
醫(yī)學專家:
“心臟記憶”說法美國最多
“從理論上講,‘換心’不應該帶來什么變化。”南寧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專家說,近兩年該醫(yī)院曾經做過4例“換心”手術,兩男、兩女,其中,兩名男子術后性格出現(xiàn)變化,而兩名女子卻坦然面對生活。一名“換心”女子自食其力,與困難作斗爭,將兒子撫養(yǎng)成人。
心內科專家認為,兩名男子性情之所以發(fā)生變化,實際上與他們自身的因素有關,如出現(xiàn)焦慮等心理問題,目前均已離開人世。
心內科專家介紹說,“心臟移植記憶”有這個說法,但不是主流的。從人類現(xiàn)有的醫(yī)學研究來看,心臟沒有記憶功能,也沒有傳遞記憶的功能。堅持“心臟移植記憶”說法最多的在美國,美國病例中有10%這樣的狀況,我們國內也有,江蘇衛(wèi)視還做過一期這樣的節(jié)目,移植后,性格變得和供體一樣。那是東北的一個退休老人,65歲了,做了心臟移植后他就變了:從懦弱變得好斗,從沉默變得開朗,從木訥變得浪漫,從不愛運動變得很愛運動。
性情變化最大影響還在于心理
專家表示,單純的性格和意識,主要受大腦控制,單憑移植心、肝、腎等器官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在科學上尚欠缺說服力。
從現(xiàn)在看來,接受移植心、肺、腎等器官不會把捐贈者的個性也移植到受者體內,但是否會對受者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還有待今后的研究來揭示。
許多進行器官移植的專家都認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發(fā)生性格改變主要是移植手術本身造成的,可以分為技術、生理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技術和生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過程會產生一些較大的變化。例如,心臟移植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在手術中患者的心臟會出現(xiàn)停搏,同時在心臟復蘇的過程中,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病人的身體會因此而產生器質性改變。由于身體上的器質病變,病人在術后的認知方面出現(xiàn)障礙或變化,也導致性格出現(xiàn)輕微變化。心理的原因在于,器官移植是大手術,也是一個人經歷的重大人生事件之一。按照心理學理論,凡是經歷過重大生活事件的人心理和性格都容易出現(xiàn)某種變化。不過,大多數(shù)人的變化是短暫的,經過幾個月幾年就會恢復。當然,也有人性格發(fā)生了永遠的變化。
器官移植是挽救重病患者的醫(yī)療手段之一。接受器官移植的人關鍵的是要調適好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
(文/主任醫(yī)師 嚴明)
百歲侯仁之
的長壽之道
侯仁之先生是國內外知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今年已經100歲了。侯先生長壽的關鍵有三條:
一是特別注重身體鍛煉
在燕大上學期間,他經常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還曾得過全校的長跑冠軍。他還擅長徒步,1955年秋天,侯仁之在北大教新生入學第一課,就是帶學生從北大西門出發(fā),往西,走掛甲屯……邊走邊介紹北京的歷史和北京的變遷。他80多歲時還和師生一起去西北田野考察,與師生同吃同住。晚年,他和夫人更是堅持鍛煉,每天散步,在未名湖或燕南園,經??梢砸姷剿麄兿喾龆械纳碛埃?/p>
二是生活樸素飲食清淡
侯先生從不大吃大喝,大魚大肉,雖粗茶淡飯,卻怡然自得。侯先生注重食補,平時多吃蔬菜、雜糧和豆制品。
三是夫妻和諧恩愛
他與夫人相敬如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夫妻有問題及時溝通。
侯仁之先生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少年飄零,青年動蕩,中年跌宕,老而彌堅。他說:“昔日讀書的時候,對人生有白駒過隙的感嘆,而今想一想自己90多年的來路,反而感覺漫長而清晰,生活是這樣的起伏跌宕,路轉峰回……在我85歲的時候,我曾用‘老牛自知黃昏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話來自勵?,F(xiàn)在,常常是想‘奮蹄’的時候卻奮不了‘蹄’。我應該感謝我的親朋好友,特別是我的夫人張瑋瑛,數(shù)十年來相濡以沫,扶我走過風風雨雨,以至于我雖不能‘奮蹄’,但還可以慢慢地走路??傊疫€要平淡充實地繼續(xù)工作下去?!?(據(jù)《今晚報》)
劉秉義溜達出健康
一首《我為祖國獻石油》,讓劉秉義紅遍大江南北。劉秉義16歲登臺,在演藝界學習、工作了60年,至今仍活躍在舞臺上。他那獨特而渾厚的歌聲,影響幾代中國人。
談及養(yǎng)生,劉秉義說:“人生在世要順其自然。”劉秉義年輕時飯量就大,一直延續(xù)到晚年。他認為,人的健康不在于吃什么,關鍵在于量,什么東西吃過量都不好。
劉秉義特別強調要注意身體的鍛煉。他說自己年屆高齡仍能夠活躍在演唱舞臺,個唱會連唱兩小時不覺累,得益于他年輕時好運動。他參過軍,去過朝鮮,后在中央音樂學院深造,一直都是運動場上的活躍分子。在音樂學院求學時還曾是學校籃球隊隊長。
晚年的劉秉義對“管住嘴,邁開腿”深信不疑。這是因為劉秉義一不留神站到了“糖尿病”的隊列中。
六七年前,他在醫(yī)院等著測血糖,劉秉義不耐煩要等兩個小時,他對醫(yī)生說:“您先忙著,我出去溜達溜達,到點再回來。”醫(yī)生一聽瞪著眼睛說:“溜達?那血糖不就下來了。”劉秉義一聽,“怎么,一溜達血糖就掉下來啦?這叫什么病?。俊?/p>
從此以后,劉秉義每天都出去溜達,當然也不是瞎溜達。他選擇了在主餐后45分鐘到1小時,也就是當食物在胃內開始糖化的時候,他便到附近的公園去溜達,而且有速度的溜達。他嚴格按照醫(yī)生的指導,每次都持續(xù)溜達1小時以上,風雨無阻。
奇跡就在這每天的“溜達”中產生了。自從檢查出糖尿病以來,劉秉義不但沒有吃過一次降糖藥,而且血糖一直保持在正常數(shù)值。更奇妙的是:將近20年的脂肪肝也悄然不見了。(據(jù)《北方時報》)
顧維鈞:長壽秘訣在于“睡”
顧維鈞,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他就山東問題代表中國發(fā)言,駁斥了日本的無理要求,并拒絕在合約上簽字,語驚四座,聲名鵲起。1985年,享年98歲的顧維鈞在紐約去世。
顧老曾說:“有人把睡和醒截然分開,認為‘醒’才是人生,睡著了渾渾噩噩南柯一夢,屬于非人生。這實在是不確切。‘睡’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生,我這一生就非常注意睡。要保證醒時的理性和工作效率,‘睡’可以算得上是人生第一要務。”
顧維鈞很注意睡眠。夫人嚴幼韻在照顧他的日常起居生活時,就很注意安排他的臥室和寢具。對于枕頭的選擇,嚴幼韻也是頗費了一番苦心。
首先,夫人不讓他睡高枕頭。因為平躺時枕頭過高,有如站立時的低頭位,因頸部過于屈曲而壓迫動脈,妨礙血液循環(huán);側臥時枕頭過高,會使同側肌肉及韌帶疲勞、松弛而造成肢體麻木、疼痛及運動障礙。高血壓、頸椎病、動脈硬化者尤其不宜睡高枕頭。顧維鈞因為鐘愛菊花,因此也有枕菊花枕的習慣。菊花枕具有醒腦明目、祛風清熱的作用,所以陸游有“頭風使菊枕”的詩句。而且,顧維鈞在睡覺中途還要加餐一頓。他習慣晚上11點睡覺,第二天早上10點起床。夫人嚴幼韻唯恐他從晚餐后到第二天早餐之間的十多個小時內不吃東西,對健康不利,因此規(guī)定他每天清晨5點醒來后,要喝一杯牛奶,吃一點點心,再繼續(xù)睡覺。
(據(jù)“中國中醫(y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