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信用體系的缺失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信用和法制基礎上的信用經濟,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立健全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數據顯示,我國將近4000萬家的中小企業吸納了約80%的城鎮勞動力,因此,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也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當前信貸緊縮、中小企業融資出現困難的背景下,完善與發達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在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信用體系的缺失,從而導致信用擔保機構由于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缺乏和征信成本過高等原因難以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估,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用擔保。中國人民銀行以建立企業信用檔案等形式于2006年啟動了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但是到目前來看覆蓋率依舊較低,而且其中一些中小企業的信息不是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基礎上,因此不能真實反映中小企業的經營水平和信用狀況。所以建立高度發達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對于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小企在信用體系
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在當前信用體系建設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治理兩個方面。
從外部環境來看,我國現有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不夠完善,擔保機構較為分散,規模普遍較小,因此缺乏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和銀行聯動機制,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從而導致中小企業獲得信用擔保難度較大、程序繁雜、費用較高;另外,我國中小企業的信用征集和信用評價體系也需要改進,信息傳輸渠道不通暢使我國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查詢、交流與共享存在很大難度;與此同時,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對于約束中小企業信用行為方面也存在一定漏洞。
從內部治理的角度來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客戶評估制度,與客戶的糾紛時有發生;中小企業經營體制改革相對落后,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經營管理混亂,經濟效益低下,對資金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另外,中小企業信用文化建設較弱,員工信用觀念較為淡薄,企業通過虛假的債務信息和失實的資產評估等手段來獲得貸款。因此,各種外部原因和內部因素均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構建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措施建議
發揮政府在信用建設中的作用
通過國外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建設的經驗和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筆者認為我國政府需要在中小企業信用建設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政府應該在制定合理政策、創造優良融資環境、加強監督管理、完善法律法規等方面協助中小企業進行信用管理,從而推進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與此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牽頭建立行業相關協會在中小企業資信調查以及信息查詢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并加大中小企業在信用建設過程中的監督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公布類似“中小企業黑名單”的方式使中小企業的經營活動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中。
加快建設信用擔保體系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業在貸款擔保方面缺少制度性保障,而合理完善的信用擔保制度是各個國家中小企業提高融資信譽度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信用擔保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消除對中小企業的后顧之憂,減輕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難度。
根據國外的先進經驗,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牽頭組建全國性和區域性的信用擔保機構。首先通過政策性的手段建立信用擔保機構,在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再通過完全市場化方式運營的模式使信用擔保機構經歷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建立擔保機構業內的信息交流和發布制度,并最終形成成熟的市場。
與此同時,在現有的信用擔保體系中還要建立和規范銀行協作制度,明確擔保機構和協作銀行的關系和風險分攤比例,明確商業銀行考察、監督、評估中小企業貸款項目的責任以及對不良貸款的追索義務。
政府在積極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同時,還應該鼓勵發展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以及民間投資、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性擔保機構。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在政策推動和市場拉動的作用下迅速發展壯大,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幫助企業度過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重要渠道。信用擔保機構的不規范和不健全以及“監管真空”使我國的信用擔保業處于無序發展的狀態之中,從而也產生了不少問題,制約了我國信用擔保制度的舒暢運行。因此,促進和規范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是構建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重要內容。
不斷完善信用征集體系
完善中小企業信用征集體系,首先要收集管理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信用檔案是整個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因此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必須全面客觀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和信用信息,從而保證政府、銀行、信用擔保機構等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記錄持有正確的判斷,使之有針對性地對中小企業進行融資。
在完善中小企業登記體系和信用檔案征集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中小企業的信用檔案應該在保證國家機密、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依法公開,提高中小企業市場的開發程度。銀行、工商稅務部門、審計部門以及各級政府應該相互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公共數據,最終起建立開放、統一、高效的信用征集平臺,為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奠定基礎。
統一規范信用評級體系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偏見,以及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難度較大等原因,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的普及率并不高。企業的信用評級對于量化企業信用資源質量、提高企業透明度、降低具有高信用等級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規范我國的信用評級體系,我國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信用評級人才,改善信用評級市場的繳費機制,杜絕亂收費、以降低收費標準或評級標準的方式拉攏客戶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不斷推動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壯大使其最終實現商業化、市場化運作,提升我國整體的信用評級水平,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也會從中收益。
加強對民間借貸以及委托貸款的監督管理
在當前政府控制通貨膨脹、收緊銀行信貸的背景下,民間借貸以及企業委托貸款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新華社援引某人大常委言論的報道稱,目前約90%的中小企業需要依靠體制外的融資,某些地區的民間借貸年利率高達120%。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3366家專門從事小額貸款的非銀行機構共安排了約2875億元人民幣貸款,是2010年同期的兩倍之多,當然實際數額還要大,因為官方統計數據并沒有反映出全部的民間放貸活動。
萬得咨詢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40家上市公司共向現金拮據的企業發放委托貸款80億元人民幣,委托貸款利率最高達到24.5%。2011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委托貸款702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一倍。
由此可見民間借貸與委托貸款已經成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民間借貸可以成為正規金融的有效補充。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民間借貸仍然處于法律的“灰色地帶”,因此未來必須加強對融資規模巨大民間借貸的管理,銀行業監督機構和各級地方政府需要通過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民間借貸進行充分的監督,既要給予民間借貸合法的生存空間,又要控制其潛在的巨大風險。
促進中小企業內部的信用建設
中小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應該重視積累信用記錄,抓住機遇加強自身建設,注重創新和人才培養,增強自身競爭力;加快中小企業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步伐,使企業決策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和考核機制更趨科學合理化。
另外,建立誠信為本的中小企業道德觀念,注重培養中小企業員工的信用意識。信用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良好的企業信用可以幫助企業在維系老客戶的同時擴展新客戶,并且降低企業的融資難度,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財富。中小企業內部對自身信用活動的重視與規范可以使企業與銀行形成良好的伙伴合作關系,最終達到共贏的局面。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