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核心區多年來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機構知識創新為基礎,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政府環境建設和專業化中介發展為支撐的自主創新體系,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有力推動了核心區的創新發展。但是,核心區現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已不能有效滿足產業、企業發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進行新一輪綜合性、系統化、全方位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
今年上半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經海淀區區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以區委、區政府名義印發實施。作為未來十年核心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綱要》緊緊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一主線,明確了核心區的戰略定位、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提出到2020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將實現總收入4萬億元。
探索建立全國自主創新制度改革示范區
當今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快,全球范圍內創新競爭日趨激烈,自主創新能力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探索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自主創新制度和政策體系,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中關村核心區多年來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機構知識創新為基礎,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政府環境建設和專業化中介發展為支撐的自主創新體系,為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有力推動了核心區的創新發展。但是,隨著全球創新競爭的加劇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核心區現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已不能有效滿足產業、企業發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進行新一輪綜合性、系統化、全方位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不斷完善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
《規劃綱要》基于國內外創新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了核心區要建立“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示范區”,完善包括科技、政府管理、教育、財稅等在內一系列適宜自主創新的制度環境,探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新機制、新模式,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制度和政策體系,為全國范圍內深化改革、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經驗積累和先行示范。目前,中關村“1+6”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其中首都創新資源平臺已于年初正式運行,為先行先試政策有效執行提供了著陸載體,6項先行先試政策包括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權改革、稅收政策、股權激勵、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改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建設也陸續開始實施。核心區關于“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示范區”的定位,不僅充分體現了核心區作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先行者的使命,也有利于核心區率先落實支持中關村自主創新先行先試政策,在釋放海淀創新資源潛能、促進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探索解決經濟科技“兩張皮”問題道路上再進一步,推動首都經濟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
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發展引領區
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后,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振興、搶占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的重要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節能環保、生物、新能源等相關新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部署。黨中央、國務院也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指明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領域。中關村具有全國最密集的科技、智力資源和優越的區位條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核心區多年來始終堅持走高端化發展路線,不斷推進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環節發展,在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數字音視頻、信息服務業、研發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規劃綱要》立足核心區獨特資源’優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提出要瞄準全球競爭及國家戰略需求的產業和環節,重點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通信產業等三大競爭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工程與新醫藥、航空航天等四大潛在優勢產業,加快計算機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提升金融、商務服務、教育培訓等產業配套服務水平,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策源地,構筑參與國際競爭、引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端產業體系。
核心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原則,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類優勢創新資源,實現關鍵和共性技術的突破,力爭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堅主力軍和技術突破引領者,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加快推動科技成果應用示范,將關鍵技術的應用示范作為重點部署,圍繞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領域,實施關鍵技術示范工程,推動一批高端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引領我國參與全球產業和創新競爭,圍繞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新醫藥及生物技術、環保產業等產業領域,加快重點功能區開發建設與要素集聚,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對我國其他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構建“南優北拓、雙輪驅動”的空間發展新格局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中關村核心區已由八十年代初的“電子一條街”擴大到現在由多個基地、科技園組成的格局。但隨著發展的快速推進,園區產業發展受空間約束日益明顯,一方面南部建成區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對空間發展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建成區可用土地增量資源已十分稀缺,還有大量教育科研、住宅休閑、商務辦公、貿易娛樂等用地需求擠占了產業發展空間,亟待進行優化整合和空間騰退;另一方面由專業園和鄉鎮產業用地兩部分組成的北部新建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建設容積率較低,空間資源集約利用度不高。
基于核心區產業發展的空間約束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南優北拓、雙輪驅動”的空間拓展思路,即優化以中關村科學城為核心的南部建成區空間資源,積極拓展與整合北部地區產業空間資源,承接南部建成區創新資源輻射與創新成果轉化,形成南有“中關村科學城”,北有“北部研發服務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雙輪驅動”格局。
核心區“南優北拓、雙輪驅動”的空間拓展思路立足于園區空間發展現狀和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對南部建成區和北部山后地區分別進行有針對性的空間發展戰略部署,其中南部以中關村科學城為重點,注重優化提升空間資源利用率,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與科技資源效能釋放,培育高端產業領域新技術、新業態,使其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引領區;北部新區著力“辟空間、擴增量”,加快建設基礎和配套設施,將中關村品牌資源向北部拓展,落地一批重大高端創新成果,打造支撐核心區未來發展的新空間載體。
打造高端創新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發展已經成為新時期占領科技制高點、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今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等15個中央單位與北京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了《關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人才特區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把中關村示范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體現中國特色的人才特區。
核心區積極響應中關村人才特區建設號召,在《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高端集聚、以用為本”的人才優先部署,以建設“中關村人才特區”為契機,加強對海內外高端領軍人才的集聚,推進創新創業型科技人才的培養,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完善人才發展環境,使人才真正成為核心區創新發展的長遠保障。
未來,核心區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領域,加快高端創新人才尤其是行業領軍人才的集聚與培養,不斷完善人才“選得準、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機制和環境,逐步健全人才發展服務體系,營造創新型人才成長、交流、發展的良好氛圍,不斷激發高端創新人才的創造力,為核心區率先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作者單位:北京市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