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環境下的影視投資是否盈利,完全是市場說了算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猛,去年票房突破百億元大關,今年直逼130億,電影投資盈利效應再度被放大。可是,業內流傳的實際的投資產出統計依舊令人跌破眼鏡。年產3000部電影,投資數百萬、數千萬直至數億,傳說中的利潤在投入資金的總額面前,就像泰山腳下的一捧土。電視劇的投資回報狀況基本也是大同小異。大家公認的“九賠一賺”定律,雖然不是很準確,但無數投資人“懷著深深的愛進來,懷著深深的恨離開”卻是不爭的事實。
經濟發展,通脹壓頂,資金的投機行為盛行。而影視投資是一門特殊的學問,很多人在投資前臨時抱佛腳,惡補一些文學知識、電影理論,其實于事無補。商業環境下的影視投資是否盈利,完全是市場說了算。
我們不如收起理論的高不可攀和讓機會溜走的無端敬畏,從身邊成敗、熟知的例子,總結出一些管用的招數,來有效應對資金黑洞。
或許,這八招就是您保證資金安全,走向成功的沖浪板。
第一招:潛伏,捕捉到好的題材類型
影視投資要耐住寂寞,善于等待機會。題材優勢規律表明,在一個時期內,同一題材種類只有一兩部優秀的劇本最具有代表性。例如,諜戰劇無數,只有《潛伏》最經典;隱秘懸疑類劇本不少,只有《暗算》最成功;戰爭愛情劇不少,只有《激情燃燒的歲月》最動人;情景喜劇眾多,只有《我愛我家》、《武林外傳》最讓人忍俊不禁;戰爭新英雄塑造了不少,只有《亮劍》里的李云龍、《歷史的天空》里的姜大牙印象最深。好的題材類型,是具有開創性的,厚積薄發絕非跟風編造、臨時拼湊。抓住了具有領頭雁效應的好劇本,等于成功了一半。
影視投資好的機會是等出來的,不是在聽了某某人的忽悠臨時起意的盲目沖動。從概率上講,好劇本一定會出現。只要你有判斷力,機會每年都有。歷數改革開放以來印象深刻的影視劇,從《四世同堂》、《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到“戲說系列”、《大宅門》、《金婚》,哪一部不是在題材類型上有所開創,贏得好評的?作為職業影視投資人,最重要的任務是潛伏、等候、正確捕捉投資目標。
看似都市愛情劇題材枯竭,而最新開播的電視劇《男人幫》,卻是風格獨特,獨辟蹊徑。粗看和朱德庸漫畫《醋溜族》、《澀女郎》都市小品風格相近,細品卻發現不僅人物性格完整,故事講述充滿時尚感所包裹的真實時代氛圍,靈動的喜劇風格鎖定很多中青年觀眾。投資這部戲一定不會虧,短短幾天,搜狐視頻點擊率就躍上270萬次,正因為它抓住了開創性的題材類型。
第二招:閱讀,在原著里找金子
劇本很少是獨立創作而存在的,一般都是由小說、戲劇改編而來。而小說屬于文學,戲劇屬于封閉性的舞臺空間,不一定都適合影視劇改編。例如,同為四大名著,水滸就以其故事曲折人物生動而特別具有影視特性,而紅樓夢則更多的屬于文學把玩,不具有影視的情節變幻優勢。花巨資拍《新版紅樓夢》以失敗收場的原因,是因為李少紅雖然是知名導演,經驗豐富,但是在這一點上犯了忌,栽了跟頭。現在的影視投資,很多都是在劇本改編開始前就先行介入的。所以懂得原著是否適合影視,是否屬于影視至關重要。
2009年的《潛伏》,火遍全中國,不斷被重播。天津作家龍一的原著是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只提供了余則成與翠平故事框架,人物只有吳站長、馬隊長和站長太太以及時代特征等若干可資利用的細節線索。電視劇本的改編等于重新創作,龍一說電視劇《潛伏》只有他百分之一的功勞。但是,這兩個人物特質鮮明,極具獨創性,加之自《紅巖》以來國人對軍統秘密的敏感興趣點,非常適合演繹成影視劇。另外,關于軍統背景和抗戰時期我黨地下工作的資料比較豐富,歷史事件大都有據可查,為影視劇改編成功創造了條件。這些都是可以從原著里把握的投資機遇。
第三招:編劇,技巧永遠是第一位
好的劇本,頭一兩集就能夠把你牢牢抓住。就像聽相聲,好的相聲包袱不僅跟別人都不一樣,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環環相扣,每個包袱都把你的心弄得癢癢的,欲罷不能。好的電視劇,每一集里面這樣的包袱和扣子多達十幾個二十個,狀況頻發,劇情起伏跌宕,令人愛不釋手。
好的編劇是不可取代的。《我愛我家》你不管什么時候看,都會折服梁左的編劇技巧,每集一個主題事件,人物性格不斷深入,笑料百出,又蘊含思考和回味,堪稱經典。為什么英達只拍了一部《我愛我家》就“激流勇退”了?那是因為編劇梁左仙逝,沒人能寫出好的情景喜劇劇本了。
好的編劇是善于搜集好故事和會講故事的高手。比如上面說過的《潛伏》和《暗算》。再比如看朱蘇進的劇本《我的兄弟叫順溜》,是寫新四軍的一個新兵蛋子,叫順溜的神槍手,頭一次打伏擊就把來視察的軍分區司令陳大雷的鋼盔打飛了。而陳大雷弄清楚原委后,不僅沒有怪罪這個獵戶出身倔小伙子,而且打心眼里喜歡上這個與眾不同的戰士,由此演繹出一曲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好故事。這樣的劇本看了頭兩集,你就知道找到寶貝了。果然這部戲火了。
引進劇也是一樣。搜狐引進的新美劇《尼基塔》,編劇手法十分經典,尼基塔在與“組織”斗法過程中,陰謀逐漸露出水面,在不斷發生的意外中,一個一個問題解決,始終抓住你的敏感神經。而同期引進的斯皮爾伯格的《泰若星球》,則在編劇技巧上大為遜色,相形見拙。
第四招:遠離,跟風翻拍害死人
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好馬不吃回頭草。藝術生于創新,死于重復。不是說不能翻拍,而是說多數翻拍劇費力不討好。但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不是沒有例外。例如對《新水滸》,作者原本沒抱太大期望,但是只看了兩集,就知道這部劇翻拍成功,超過了原劇,要火了。因為它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直指社會不公,宣揚英雄豪杰正氣,收視率一下子上去了。四大名著里面,翻拍《紅樓夢》是最費力不討好的,為什么?因為許多學者,畢生研究紅樓,也不敢說就真正懂紅樓。老百姓更別說了,能全讀下來的沒多少人,能搞清楚其中人物關系的更是鳳毛麟角。所以《潛伏》的導演姜偉說,《紅樓夢》屬于文學不屬于影視,要是讓他改編會把他累死。
目前對諜戰劇、穿越劇、瓊瑤劇的跟風對投資而言是十分危險的,不可取,特別要警惕翻拍老電影類的電視劇,最好保持距離,靜觀其經驗教訓。
第五招:警惕,注水劇里有名堂
電視劇收購價格是以集為單位的,經常會出現制作單位為了賣出好價錢,人為的抻長原劇本集數,破壞了劇本原有的節奏和價值。在韓國,電視劇生產是以編劇和導演共同主導,所以較少發生此種狀況。即便是百集電視劇,也比較注重質量,言之有物,需要多少集來表達這個故事,就拍多少集。在中國不是這樣的,往往有為了經濟利益人為“注水”的現象。能多賺錢自然好,但是一錘子買賣不好。注水劇肯定會影響未來的電視劇收購價格和購買積極性。例如,制作了優秀電視劇《暗算》的原班人馬,在制作《血色迷霧》時走入歧途,林和平原劇本只有25集,“被”抻長到42集,播出期間引發了不少非議,認為劇情拖沓,破綻百出。按照作者的觀點,以目前中國編劇界現狀,還是控制在30集以內(名著改編除外),計算好演員的使用成本追求性價比比較好。
第六招:甄選,導演是重中之重
影視劇是導演的藝術,不熟悉導演,很難把握自己的投資行為。
導演只對藝術負責,他有自己多年形成的風格和藝術特點,這些東西沉淀不容易,改變更難。有了好劇本,還要有適合拍攝這個劇本的導演來把握,職業投資人要能夠根據導演的其他作品,對所投資的新作品能夠達到的藝術水平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特別是對這個想象中的成品的市場價值進行把握和分析,給自己的投資增加安全系數。最好認識一些知名導演,熟悉他們的藝術風格。
不是所有優秀導演的作品都是能賣出價錢的,有名氣和創造市場價值是兩個概念。比如馮小剛和陸川,都是華誼的導演,王中軍甚至期望用陸川來接替馮小剛為華誼來扛旗。這是一招險棋。因為有些導演天生叫好不叫座,陸川就屬于這個類型。陳凱歌早期屬于這個類型,正在轉型中。轉型需要消耗投資人大量金錢。對專業投資人來說,要進行專業的投資行為,只投資有價值的東西,不辦基地培訓導演。
就商業電影來說,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能聚集觀眾的最寶貴的“地氣”。而這種“地氣”和藝術水平既有關,也無關,是很玄妙的。但盡管所謂“地氣”聽起來很玄,其實是導演明白自己的作品哪些地方可以牢牢抓住觀眾的一種本領。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觀看起來有點走鋼絲的感覺,因為除了大地震本身那十分鐘的慘烈和中心事件(母親救誰的抉擇和女兒的誤會)以外,大部分時間是不動聲色和時間跨度很大的人物重要經歷的耐心鋪墊——冷靜得令人擔心,感覺人物性格發展的完整性就快要被時間撕裂。震后的心理影響橫跨30年,從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完成了一個輪回,才喚回了親情真誠的本色。正是因為這些令人快要喘不過來的鋪墊,所以當徐帆跪下對女兒“登兒”(中國文化里父母跪子女是一種極端的反常)說:“我先道個歉吧”,看到這里,觀眾哪能不淚如泉涌。“積累——爆發”,這就是馮小剛的本事。如果把這部戲交給陸川,就不能確定它能否成功,能否有這樣的票房。
第七招:禁區,給自己劃定一個安全范圍
知道不投資什么,比知道投資什么更重要。因為影視投資是不可逆的、無殘留價值的一次性投資行為,不允許失誤。
無原著的劇本不投資。翻拍劇一般不投資。劇本注水不投資。大制作高成本一般不投資。一線明星超過三位不投資。沒有一線演員參與一般不投資。政治上體制上犯忌的題材不投資。30集以上電視劇一般不投資。生活基礎脫離中國觀眾實際的不投資。人物傳記片不投資。沒票房號召力的導演和演員作品不投資。電視臺自拍劇不投資。網站自制劇不投資。古裝片一般不投資(喜劇除外)。檔期不對不投資。演員檔期沒保障不投資。故事雖好但編劇不是講故事高手的不投資。制作部門與原著作者發生矛盾的項目不投資。套用外國小說情節編劇本的不投資。場景造價過高不投資。
以上禁區設定,帶有作者主觀色彩,但是每一條都可以展開說明理由。比如之所以設定電視臺和網站自制劇不投資,是因為他們頂級的決策人才太少和半瓶子醋“藝術家”太多,又太自以為是,導致投資決策一般不會正確。最近的搜狐投資《新還珠格格》,砸5000萬宣傳費的莽撞令人吃驚;湖南衛視《丑女無敵》投資失敗的案例,至今還歷歷在目。現在,個人影視投資者眾多,不少基金也開始規模介入。因此,確定不投資什么,給自己設立一個底線和雷區是十分必要的。
第八招:創新,吸引兩棲人才主導投資行為
影視藝術的歷史只有一百年,但是盡領風騷,是藝術的集大成者。
影視劇行業投資回報大面上看這么糟,還是擋不住有人賺大錢,一倍、兩倍、幾倍的賺錢。而且,賺錢的人,下次還賺。華誼不僅大賺特賺,還上了創業板。
有這種賺錢能力的影視公司,在中國為數不多。能夠把握這種投資機會的人材更是鳳毛麟角。像華誼的王中軍,聯盟影視的郝亞軍,東方聯盟的楊健、柳云龍,小馬奔騰的李明,春秋鴻的劉巖等都是復合性人才。王中軍是搞美術出身,楊健是制片人出身,柳云龍既是演員也是導演,郝亞軍、李明和劉巖也都是搞廣告出身。他們關于成功共同的看法,就是不僅要懂藝術,而且要懂經營。影視投資最缺的是既懂藝術又會經營的兩棲人才。
影視投資兩棲人才可遇不可求,培養周期長。能正確投資一部電影或者一部電視劇的優秀投資者,能力的培養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算長。當然不否認年輕人里也有天才。
沒有這樣的人才,影視投資失誤率基本上等于95%,相當于盲人摸象。
對于想要投資影視的老板來說,最正確的選擇是找來一個品質好、信得過的兩棲人才當職業經理人,給自己打工。
影視投資職業經理人具有哪些特質呢?第一,了解影視劇生產流程,能夠把握預算真實性和善于控制成本;第二,懂表演,會欣賞,善用演員。懂得四兩撥千斤,才能在明星身價暴漲的情況下真正實現利潤;第三,有人格魅力,品質優秀,善于凝聚人才。第四,能夠引入科學的量化評價體系,諳熟商業規則,拒絕賠本生意;第五,長袖善舞能吆喝會造勢,擅長品牌作品的后續跟進,擴大戰果。第六,恪守職業操守,對所服務公司忠誠。
有了這樣的經理人,資金所有者就可以舒舒服服當好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