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民間信貸市場如此盛行,高利貸化如此登峰造極,原因何在?是投資者的貪婪還是市場及制度環境條件使然
當前國內民間借貸之活躍與泛濫,已經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了:個人之間、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進行借貸,甚至于大量的上市公司從市場融到錢后也紛紛進入放貸的民間金融市場。顯然,全民放貸已經成了當前國內非正規金融市場十分普遍的現象。
國內民間借貸規模有多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央行的調查統計表明,到2010年3月末,民間借貸余額為2.4萬億。8月份,招商證券的羅毅、肖立強的報告《流動性不平均下的民間融資盛宴》,估計全國民間融資規模為6-7萬億元,差不多接近這兩年7-8萬億的年度信貸規模。中金公司估計為4萬億左右。而銀監會估計大約有3萬億元左右信貸資金流人民間借貸市場。
盡管各種數據差異較大,但是當前民間借貸市場盛行及規模巨大的事實是不能回避的。有統計顯示,截止2011年一季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3027家,其中400多家是今年新開業的。分布在全國的各類擔保公司、典當公司數量高達上萬家。在我國東南沿海和江浙一帶,地下錢莊和標會更是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發展。另外,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上半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元,有89%的家庭或個人、59.67%的企業參與。
可以說,這次民間借貸泛濫,不僅在溫州盛行,而且廣泛蔓延到全國各地。除浙江外,江蘇、福建、河南、內蒙古、廣東等地民間高利貸也呈泛濫之勢。比如,江蘇北部的貧困縣泗洪縣石集鄉,今年春節時許多名貴汽車招搖過市;春節過后,這個鄉幾乎98%以上村民都參與了瘋狂的高利貸游戲;到了今年5月份,資金鏈一夜之間斷裂,不少人積蓄瞬間消失。又如內蒙古的鄂爾多斯,也是“戶戶典當行”,當地50%的居民都參與了放貸與借貸的資本運作游戲。有人估計,該地的民間信貸資本亦高達1000億元以上。
與民間信貸泛濫相對應的,是民間信貸利率已完全高利貸化。據《羊城晚報》的調查報告指出,近來民間借貸利率已普遍漲至月息6分到8分,換算成年息高達72%--96%,個別民間借貸公司年息甚至上升到120%。而當前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65%,廣州民間借貸利率最高已達銀行貸款利率的18倍。正是因為這種高利貸,引起各路不同的資金紛紛涌人民間信貸市場。
國內民間信貸市場如此盛行,高利貸化如此登峰造極,原因何在?是投資者的貪婪還是市場及制度環境條件使然?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控制與防范,它對中國金融市場及經濟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如果要控制與防范,應該從何入手?理清這些問題,對當下及今后的工作極其有益。
民間信貸泛濫的制度根源
事實上,國內民間的信貸如此高度活躍,與當前國內的經濟環境、金融市場制度及市場價格機制有關,也與房地產暴利及民眾暴富心態等方面因素有關。因此,對國內民間信貸市場的泛濫問題,我們不能僅看到投資者逐利心態與動機,更重要的要從這種現象產生的制度根源及社會文化背景等方面人手,否則便無法把握當前國內民間借貸市場會如此泛濫的根源,也找不到化解該問題的辦法,更無法讓國內民間借貸納入到有效監管與治理之路,反之有可能進步引發國內金融體系的風險。
首先,目前國內民間借貸利貸之泛濫,很大程度上與國內金融體系的缺陷有關。當前國內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盡管看上去市場化的程度不低,但實際上整個信貸運作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嚴格管制下進行的。而政府的嚴格金融管制可分為信貸規模的管制及利率價格的管制。
所謂信貸規模的管制,一是指央行每年把商業銀行信貸規模限制在一定的規模,然后對此指標層層分解——各銀行之間的指標分解,各銀行內部的指標分解。如果央行的貨幣政策轉向,或市場認為出現信貸緊縮,那么在規定的信貸規模下,銀行就會根據其偏好,讓這些有限的信貸規模指標流向他們認為收益高風險低的行業。比如說今年銀行信貸增長在7.5萬億左右規模,信貸規模收緊的程度并不是太高,它與2006—2007年的信貸規模相比仍然高好幾倍(當前社會認為國內貨幣政策緊縮主要指也2009年—2010年信貸過度寬松而言),但是當銀行通過信貸規模管制讓有限的信貸流向其偏好的企業或行業,這就必然造成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的信貸融資困難。
二是央行通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而減少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在現代商業銀行制度下,銀行貸款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而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越高,商業銀行可貸款的資金就越少。尤其是在中國這種五大國有銀行占主導的銀行體系下,國有銀行或大銀行占市場絕對高的份額,因此,其獲得存款比重也占絕對高。當央行希望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縮小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時,由于中小銀行在整個市場份額中所占的比重小,因此,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其影響就大于五大國有銀行,這些中小銀行可貸資金減少的程度也高。在這種情況下,主要服務對象為中小企業的中小銀行可貸資金緊張程度就高于五大國有銀行。因此,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就會更大。
對銀行利率的價格管制是政府金融管制的另一“利器”。當前國內是采取“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貸款利率下限管理”的銀行利率管理政策。從現在看,這種利率管制的制度缺陷十分明顯。因為,中國基準利率是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率,而歐美國家的基準利率是貨幣市場拆借利率??瓷先?,都是央行通過基準利率調整來影響市場信貸關系,但由于兩者基準利率完全不同,其基準利率調整對市場影響也完全不一樣。國內央行通過利率管制,直接給銀行信貸及存款定價,而這種利率又決定了整個金融市場價格機制。
由于央行是直接管制銀行信貸利率,這不僅使得國內金融市場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而且也使得整個金融市場的價格由于央行對銀行信貸存款利率管制而完全扭曲??梢哉f,在現行的銀行利率管制下,這種利率管制不僅成了向商業銀行不斷注入政策資源的工具(通過管制下的利率把利差擴大,從而讓國內銀行輕易獲利),使國內銀行競爭成了單純的信貸規模擴張的競爭,而且這種利率的價格管制也成了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重要機制一一嚴重的負利率就是通過利率管制把財富由債權人轉移給債務人,而債權人是分散的存款人,債務人則是銀行鎖定的關系企業及個人。
當國內銀行信貸政策轉向時,它不僅讓銀行貸款利率大幅升高,也進一步抬高了貸款門檻,許多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根本就無法從正常金融途徑獲得貸款。這不僅創造了民間借貸市場迅速膨脹的條件,也讓廣大民眾的財富隱蔽地轉向少數人(如果負利率3%,存款人一年的財富就可轉移近9000億元)。再加上銀行貸款指標是掌握在銀行少數人管理手上,這也為他們尋租創造了條件??梢哉f,近3萬億的銀行信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涌入民間借貸市場;而沒有如此之多的銀行信貸流人民間信貸市場,這個市場也掀不起波瀾。
其次,民間借貸之所以能夠如此泛濫,民間借貸利率水平之所以能夠達到年息50%以上,還在于有相應的載體企業來承擔。如果企業的投資項目的收益率只是10%,那么這些企業是不可能進入民間借貸市場融資的。還有,今年以來國內股市十分低迷,進人證券市場不僅收益低,甚至于多數投資者都是負收益。在這樣的情況,民間市場的資金也不可能會進入國內證券市場。最終能承擔這樣高的利率只能是當前暴利的房地產業。
國內房地產業經過近十年暴利后,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信貸風險也越來越高。因此,近年來政府開始對銀行信貸大規模流入房地產市場有所限制。作為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業,當銀行信貸流入房地產開始收緊,其資金鏈就可能面臨緊張。于是,暴利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紛紛進入民間借貸市場融資。這不僅迅速推高民間借貸市場的利率,而且也造成了民間借貸的高利貸泛濫。有研究表明,當前民間高利貸80%以上的資金是進入房地產市場。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讓民間借貸高利貸爆煲,那么它將可能加大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甚至導致國內金融市場的危機。
暴利的房地產業不僅支撐著民間借貸的高利貸,更要命的是,它改變了當前國內投資者價值取向。近十年來,隨著政府錯誤的房地產信貸政策及稅收政策推行,國內房地產市場早就成了一個投機炒作賺錢的工具。在過去的十年里,隨著各地房價快速飚升,從而使得進入住房市場投資者個個都獲得暴利。凡是進行住房投資者,沒有不賺錢的。由于住房市場暴利賺錢效應,不僅使得中國產業結構越來越房地產化,許多企業紛紛放棄實業而進入房地產,而且使得國內不少民眾的暴富心態不斷在強化。但是,從2010年開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對房地產投機炒作進行限制的政策,房地產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增加。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暴富心態的投機者紛紛轉向民間高利貸市場。在民間借貸市場,受房地產暴富效應之影響,這些暴富心態的投機炒作者越是風險高越是涌入,只要高收益就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快就把國內民間借貸市場的高利貸泛濫推到極端。
高利貸泛濫使正規金融體系面臨沖擊
從上面分析我們應該可以看到,全民高利貸是中國現行貨幣政策、現行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一種金融亂象,也是當前中國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惡疾。如果對此市場不加強監管與規范,那么當前民間信貸市場的高利貸泛濫將可能引發全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及整個社會穩定。
受全國的高利貸泛濫沖擊最大的,將是國內的銀行體系。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民間高利貸的不少資金都來自銀行體系;而所有的高利貸都是高風險投資行為。這種高風險投資行為隨之都面臨著資金斷裂的風險。如果高風險的高利貸行為的資金鏈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就可能引發整個民間借貸市場的連鎖反應,其風險很快就可能傳導到整個銀行體系。有人說,當前進入民間高利貸的資金估計在3萬億左右,而3萬億的高利貸資金占整個銀行貸款比重也只有6%左右。因此,即使民間高利貸完全爆煲,它對銀行體系所受到影響也不會太大。這僅是從靜態來看問題,也不了解金融工具的實質。實際上,任何金融的系統性風險爆發并非僅是個體流動性問題,也并非僅個體金融機構所持有不良資產多少問題,而是金融杠桿既可放大其功能,同樣也可放大風險。如果民間借貸市場高利貸爆煲,其風險數倍乃至數十倍放大同樣也是必然的。因此,我們決不可小視全國性民間高利貸風險傳導的嚴重性。
民間借貸危機爆煲后,一定會逼迫這些持有暴富心態的投機炒作者或是“割肉還債”,或是還不了債務而逃跑。比如向來以房地產炒作聞名的溫州投資者,為了歸還高利貸所帶來的沉重債務,紛紛在全國各地拋售住房。也就是說,面對資金鏈斷裂,溫州投資者近期都會在全國各地進行資金回籠,繼而到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甚至香港賣樓套現后,剛過的十一黃金周,他們還跑到重慶拋樓套現。可以說,這種情況的發生必然給整個國內各地房地產市場造成巨大的震蕩。因為,2010年以來,隨著政府一系列房地產政策出臺,盡管不少地方住房價格只是漲幅小了,住房的價格仍然頂在天花板上,但是整個住房銷售量開始明顯下降。尤其近一二個月這種情況更為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由投資為主導的市場開始向消費為主導市場轉變,或住房投資炒作者開始紛紛退出市場,那么整個房地產市場預期可能突然轉變。而這種轉向則可能讓國內房地產產生最為嚴重打擊,住房市場價格也可能就此開始崩盤。而房地產信貸在銀行信貸資產中占比巨大,其風險可想而知。
溫州民間信貸危機爆煲后,許多企業家開始為了躲避債務開始玩“失蹤”及“逃跑”游戲。比如,今年9月20日,浙江溫州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離境出走。第二天,溫州又有9名知名企業主不約而同的“逃跑”。更讓人驚訝的是一周之后,溫州某知名企業老板沈某被曝跳樓身亡。據有關報道,截至8月底,溫州市累計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同比增長25,73%,涉案金額50多億元。溫州市民間借貸因擔保、糾紛引發的違法案件共71件。甚至于為了追討債務而出現了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由于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開始轉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可見,過度泛濫的民間高利貸,它早已經形成了歷史經典的龐氏騙局,一旦這個騙局被拆穿或借款人無力還款,銀行將收緊信貸,貸款個體抵押的資產遭到銀行變賣,銀行資產嚴重惡化,那么整個金融體系將受巨大沖擊,其巨大風險也自然而來。因此民間信貸高利貸款的嚴重風險不得不嚴密關注。
化解當前國內民間借貸風險的對策
對于民間借貸的泛濫,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問題的嚴重性及對中國金融體系嚴重負面影響,但是重要的是要找到化解風險的對策和方法。
事實上,民間借貸的瘋狂,有其深刻的制度根源,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檢討當前國內金融市場制度,減少政府對金融市場管制,加大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力度,并建立起國內金融市場有效的價格機制,擠出房地產泡沫并減弱整個經濟對房地產依賴性,徹底清除房地產賺錢效應。這是化解當前國內民間借貸貸高利貸的制度基礎與背景條件,如果不從這些大的方面入手,要達到治理國內高利貸的泛濫是不可能的。
同時,要找到國內高利貸款治理好辦法,首先就得對國內民間借貸市場進行全面調查,以掌握民間借貸市場實際情況,而不是靠估算來判斷其規模。然后要形成有利于民間借貸市場規范化的法律制度,把民間借貸放有在效的金融監管體系下。
治理民間借貸市場,不是單純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的難題,發達的市場體系都無法找到完好的工具。因此,政府出臺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減輕中小企業的各種負擔是可以的,但是決不可用來救那些在全國各類市場煽風點火的投機炒作的企業或個人,更不可救助那些由于高利貸而破產的企業或個人。反之,對這些高利貸行為要采取嚴厲處罰措施,這些高利貸企業或個人,該破產就得破產,該傾家蕩產的就傾家蕩產,如果違法就得追究法律責任,決不可姑息。
為了嚴厲打擊高利貸的行為,政府部門要制定出行業規則,比如嚴厲禁止銀行工作人員、政府公務員從事高利貸行為,還得追究一些地方政府的責任??梢哉f,不少地方的高利貸盛行,很大程度上與地方政府縱容及監管不力有關?,F在高利貸危機出現,這些地方政府拼命希望政府來救助,表面上是救當地經濟,其實是救自己,是救自己不要承擔高利貸盛行所導致的責任。因此,對高利貸盛行及泛濫的地方,同樣要追究其地方政府官員的責任。否則,要全面遏制泛濫的高利貸是不可能的。
總之,要治理當前民間信貸的高利貸款泛濫,主要是用法律制度來規范,用有效的市場經濟杠桿來激勵與約束。這樣才能夠讓這個市場逐漸地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