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日本地震及相關事件將加速當前一些經濟的發展趨勢,從最壞的角度看,這場災難可能會導致公共債務水平升高、通脹壓力增加并催生新的金融泡沫,嚴重損及脆弱的全球經濟復蘇,并使其重新陷入混亂。
不穩定的全球經濟再遭重創
盡管日本對全球貿易非常重要(約占全球貿易總額的6%),但很多評論家認為日本災難將不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不利影響。他們表示災難事件僅會損及日本經濟且只是短期影響。并且,日本對大宗商品和石油的需求下滑將緩解全球市場的價格壓力。日本災后重建所需的大額支出將提升日本國內需求,促使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從而有助于平衡全球貿易流動。
但我們認為,日本災難對經濟的潛在影響應該放在更長遠、更廣闊的背景下進行分析。關鍵問題在于:鑒于日本國內儲蓄水平的壓力,加之負債過高、人口老齡化,日本可能需要向舉步維艱的全球經濟尋求融資。全球經濟衰退余波未散,仍脆弱不堪。
可以確定的是,雖然全球工業產出和GDP出現增長,但大多數發達國家尚難言實現真正的復蘇。除德國外,發達國家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房地產市場尚未完全復蘇(事實上,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發達國家房地產市場將進一步下滑);而且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諸多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潛在的風險
為了評估日本災難的影響及其將帶來哪些連鎖反應,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下列潛在風險因素:
第一,政府負債過高。平均而言,在經濟衰退時期,工業化國家政府會動用約5%的GDP資金來穩定經濟。其結果是,自2008年以來,任何私營部門的去杠桿化都被增加的公共債務所抵消。政府財政每年都會出現巨額赤字,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1年美國財政赤字將升至GDP的10%)、日本(9%)和英國(8%)。
第二,利率過低。為了抵抗經濟衰退,發達國家中央銀行大幅擴張其資產負債表(本質上即為發行更多貨幣),以提供新的流動性來源。這種積極的貨幣政策持續至今,導致利率水平相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而言過于低下。其結果是:為新的資產泡沫形成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三,全球貿易失衡狀況重返危機前的高位。日本、德國、中國以及石油輸出國擁有大量貿易盈余,而美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則是主要貿易赤字國。這種失衡狀況導致盈余國家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而赤字國家則擔負巨額債務,從而為下一輪金融危機埋下伏筆。這種不平衡通常也會激化貿易盈余國家(如中國)和貿易赤字國家(如美國)在匯率政策上的摩擦和爭執,可能導致貿易關系更為緊張。
第四,銀行系統依然脆弱。金融業尚未完全穩定,無力抵抗另一波重大沖擊。比如在歐洲,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政府一直在逃避必要的債務重組。現在無法解決明確的債務重組需求將只會增加未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成本。
第五,新興市場面臨過熱風險。新興市場經濟體(尤其是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正在快速增長,就像從未發生過經濟衰退一樣。雖然新興市場經濟增長主要受國內消費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但出口仍然是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為了維持出口的增長,這些新興國家努力阻止本幣兌美元升值(美元仍是全球貿易主要貨幣)。但隨著貿易順差導致更多資金流入,這些國家的央行必須買入更多外匯來阻止本幣升值。這與發達國家央行推行的定量寬松貨幣政策本質上一樣,結果也相同:這些國家的貨幣基數迅速擴大,推動糧食和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同時也推高總體通脹率。(全球糧食價格走高是當今中東地區局勢動蕩的主要因素之一)
當今全球經濟的這些特征導致出現下列惡性循環情況: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公共債務增加,債務高企促使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貨幣擴張引發通脹并制造新的資產泡沫,新的泡沫威脅著全球金融系統再度崩潰。
通脹席卷全球?
這次日本災難對全球經濟螺旋式下滑有何影響?簡言之,這次災難將加劇如下這一潛在風險:擴大并加速惡性循環。日本重建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這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破壞性的間接后果。
部分日本重建資金可能來自于銷售國外資產。日本是全球最大債權國,外國資產凈值相當于其GDP的60%。隨著日本投資者減持其在發達國家的資產,這些國家的利率可能被推高,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公共債務增加。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并減輕債務負擔,各大央行可能需要購買更多債務才能維持低利率,這無疑會增加通脹壓力。
大多數投資將來自日本政府。問題是,日本已經是全球工業化國家中債務最高的政府(相對于GDP的比例)。日本政府當前債務總額超過GDP的200%,2010年度赤字達到GDP的9%。目前,日本政府所持債務的名義利率極低,僅為1.25%,這主要是因為迄今日本政府發行的債券90%的買家來自國內,但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
震前,專家們就警告稱隨著日本退休人員數量增加導致日本私人儲蓄率轉為負值,日本政府將面臨借貸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這種趨勢還將加劇。考慮到日本基礎設施重建勢在必行,私營部門將需要大量動用其正在萎縮的儲蓄,同時日本政府必須進一步增加支出。雖然部分支出增長可能源自于稅收的提高,但大多數支出將來自于發債融資,而且很可能是向國外投資者發行債券(鑒于日本人口結構問題導致個人儲蓄減少以及重建需求)。而國外投資者則會要求更高的利率回報。
所有上述因素結合在一起,將加速已預計到的以下進程:國內儲蓄水平下降、利率升高以及公共部門融資愈發困難。有理由假定日本央行將介入為政府融資,這將導致日本政府債務的貨幣化。歷史上,這一方法總是導致通脹加速。如果金融市場參與者乘此機會借入日元并投資于其他資產類別,以從預期的貶值中獲利(即所謂的套利交易),那么將刺激產生新的資產泡沫,尤其是在大宗商品和股市領域。
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的間接影響將引發中東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多的社會動蕩。如果社會動蕩蔓延到主要產油國,則將導致油價進一步走高,發達國家將重回衰退狀態。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和其他發達國家央行將繼續增加貨幣供應以推低利率,甚至可能開始積極推行新一輪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并購買政府債務。但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因為這類政策將推動通脹進一步升溫。
真正的風險在于,日本發生的可怕災難對經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日本。日本危機將使已經存在于全球經濟的惡性循環加劇。我們應為未來幾年全球貨幣基數的迅速增長做好準備。貨幣增加將導致公共債務與通脹壓力增加,并產生金融泡沫,這將會對全球金融系統的完整性帶來威脅。各國政府和央行需要對此保持警惕。
企業也同樣要保持警惕。所有企業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通脹準備”,評估企業抵抗通脹的能力,并擬定一整套保護企業免受通脹負面影響的計劃(參閱BCG于2011年3月出版的聚焦報告《做好應對通脹的準備》)。最終,日本地震將不僅僅只影響日本,還將會影響我們所有人。
(作者系波士頓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