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控股))周二表示,中國財政部在香港發行的第二批人民幣債券中,針對機構投資者的部分獲得9倍超額認購,顯示出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計價資產的需求強勁。其中,3年期基準人民幣債券票面利率定為1.0%。財政部此次面向機構投資者發行的債券總計人民幣50億元,期限分別為3年期、5年期和10年期,5年期債券的票面利率定為1.8%,10年期票面利率定為2.48%。
另外,財政部將于12月7日至14日另外針對散戶投資者發行總值人民幣30億元的2年期債券,債券的票面利率定為1.6%。在香港發行的上述兩項離岸人民幣債券合計80億元,利率之低足見市場需求之旺盛。
加之剛剛完成的,全球最大的機械制造商美國的卡特彼勒(Caterpillar)在香港向機構投資者發行的10億元兩年期人民幣債券,繼麥當勞之后,成為第二家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的外國跨國公司。其規模大大超過麥當勞(McDonald)8月份發行的2億元人民幣債券。在海外發行的這兩筆12億人民幣的企業債券,加上前幾年由金融機構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預計到2010年年底總計達258億。這些離岸的人民幣產品引發國際投資者極大的興趣,相對于浩瀚的國際資本市場和對人民幣資產的巨大投資需求,其規模都顯得太小或微不足道,所以被市場戲稱為“點心債券(dim sum bonds/‘點心’廣東話發音)”。DIM SUM味道雖好,但僅夠國際機構投資者塞牙縫。國際機構投資者期盼的是離岸人民幣產品的“全羊大餐”。
2004年2月,香港銀行開始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包括存款、匯款、兌換及信用卡業務。每人每天不超過等值2萬元人民幣的兌換。集腋成裘,到今年11月底香港人民幣存量達到2170億元,僅10月份一個月其人民幣存款就上漲了45%。如果加之這些年來在東南亞各國沉淀的人民幣,和境外居民兌換并存在境內的人民幣,數量將高達數千億元。這筆龐大的人民幣資本需要投資于相應的人民幣資產,但在境外發行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十分有限。在境外,對于人民幣金融產品,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有限的供給,兩者存在巨大的反差。原因是需求是市場驅動的,而供給是計劃管制的。無論是機構或企業,在境外發行人民幣金融產品,最終的管控權還在中國的央行。因為境外募集的人民幣匯入國內和到期日本金和利息的匯出都需要通過央行的批準。
起于2008年的這場金融危機,為人民幣國際化開啟了難得的時間窗口。中國應該利用這一時間窗口加快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香港無疑是邁向這一進程中最佳的實驗平臺。人民幣離岸產品主要還是債券,近期應該加大企業債券的推出,除了跨國公司外,應該允許海外上市民營企業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反之,應節制主權債券的發行。另外一個可以考慮的產品是可以將銀行資產負債表中7萬億的地方窗口公司的貸款,打包成ABS( asset-backed security)的人民幣產品。這樣可以將地方的隱形債務顯性化。
作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我們不能滿足于僅僅為國際資本市場提供“點心”,應該致力于推出人民幣的“全羊大餐”。中國要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就必須創建一個與其地位相稱的國際貨幣。一個拘泥、封閉的貨幣體系只能使我們大而不強。
(作者系資深投資咨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