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充斥著各色語言:粵語、半調子普通話、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他們不同膚色,不同個性,卻因蘇富比而聚在一起。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五層大廳。蘇富比安在香港的拍賣場并不算大,甚至不及北京保利、榮寶拍賣在亞洲大酒店的排場,也不及中國嘉德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的派頭。
其特點就在于,將拍場和展廳呈現在同一層樓,錯落且有致。走過安檢,走過媒體臺,穿過咖啡茶座,放眼望去,中國書畫、當代藝術、瓷器工藝、腕表展廳間隔而立,尚未切入,僅在局外,就已經被各展廳散射的燈光所吸引。
當代藝術顯得很恬靜,在柔和燈光的映襯下,搶眼的油畫有些朦朧而耐人尋味;瓷器工藝顯得很典雅,微微泛黃的燈光將玫茵堂的珍藏披上一層神秘面紗;腕表則顯得突兀,在白熾光的直射下,百變腕表透射著精致。
回望一圈的同時,耳邊不斷傳來拍賣師的叫價,“45000、50000、55000”,英文中偶爾夾雜著普通話,停頓,間或煽動氣氛。
循著聲音的方向走去,深褐色籠罩的大廳,人頭攢動,除了拍賣師的喊價和調和氣氛的語言,就是左側的電話報價聲,在場的競拍者很是規矩,在拍賣中,幾乎沒有競拍者突發性的喊價。
就是這樣無聲的交易,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國書畫、玫茵堂珍藏的潮起潮落中,將蘇富比春拍推向了一輪又一輪的高潮:
中國書畫專場以6.48億港元結尾;現代及當代東南亞藝術專場總成交突破1億港元“大關”;“尤倫斯專場”以4.3億元港幣收官……
這些數字,令很多人亢奮,也令很多人看不懂,在場的競拍者也時不時地來一句,“憑什么值這個價?”
不只是場內,更不局限于競拍者,當藝術圈、收藏圈和資本圈產生交集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不懂藝術,看不懂價格何以至此。
蘇富比不管,它只管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