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星、導演大牌云集?口碑、廣告狂轟亂炸?炮制高票房的傳統(tǒng)招式,如今卻并不那么保險,有時甚至成了禍端,讓片方收獲慘淡戰(zhàn)績捶胸扼腕,這一切,中國電影存在的悖論使然。好萊塢電影不是神話,但它的電影工業(yè)模式卻值得效仿。
被夸大的明星
常識:“大牌云集”幾乎成為內地電影賺取高票房的敲門磚和定心丸。由于內地電影商業(yè)類型片還不成熟,大牌演員遂成為最醒目的商業(yè)元素。雖然很多大明星愿意自降身價出演低成本文藝片,但在商業(yè)大片中,明星片酬幾乎占了成本的一半。而通常這個比例的合理數字是1/3。用業(yè)內人士的話來說,捆綁大牌之后,“即使票房不好,也還會有贊助和植入可依賴。”據傳周潤發(fā)在《讓子彈飛》里的片酬高達4000萬元,并參與票房分紅1000多萬元,一人就占了成本的1/3。《關云長》的億元成本中,甄子丹和姜文的片酬支出占了將近成本的一半。
悖論:明星并非萬靈藥,大牌片酬占成本一半的《投名狀》票房沒有收回成本,去年上映的《孔子》投資過億元,僅周潤發(fā)一人片酬就4000多萬元,但在《阿凡達》的光芒下黯然失色。而聚集了甄子丹和姜文的《關云長》,投資1.5億元,票房1.6億元,和投資方的期望相距甚遠。業(yè)內人士總結,華語電影中真正能夠具備票房號召力的,僅葛優(yōu)一人。
錯估口碑的影響
常識:影片質量一度被看作票房幾大因素之首。影片是否優(yōu)秀會引發(fā)觀眾口碑,而首批觀眾的口碑將決定是否有第二、第三批觀眾進場。
悖論:口碑和票房不一定成正比。去年賀歲檔《大笑江湖》在《趙氏孤兒》與《讓子彈飛》的夾擊之間,仍然橫掃1.6億票房。但在時光、豆瓣等網站上,《大笑江湖》的評分均不到5.0,口碑幾乎一邊倒的差。
觀眾消費類型
常識:根據傳統(tǒng)數據,74.4%的電影消費者都是在到達影院之前就已確定要觀看的影片,只有25.6%是隨機觀眾。因此,放映前期的媒體傳播至關重要,通過各種渠道將精彩劇情和獨特賣點預先告知觀眾,以影響其觀影決策。
悖論:現實的情況中,隨機觀眾占的比例要高得多,可能高達六七成。在這種情況下,影院的陣地宣傳所起到的票房帶動作用,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過度營銷的反作用
常識:放映前的營銷能夠制造預先口碑,通常營銷投入力度與票房成正比。
悖論:營銷存在反作用,尤其當媒體資源太過于集中時,過度的轟炸式營銷會帶來負面影響。以4月上映的《關云長》為例,該影片在宣傳上太想出奇,突出宣傳曹操與關公的曖昧之情,令不少觀眾反感,和《戰(zhàn)國》的捆綁炒作更是適得其反。結果第一周票房走勢很好,第二周陡降80%(正常情況下不高于50%)。
找準定位
《大笑江湖》賣點是趙本山和小沈陽,走輕松搞笑路線。《讓子彈飛》選擇大眾喜歡的土匪故事,將自己定位為“硬派喜劇”。這兩部戲都取得了票房成功。
穩(wěn)重營銷
在《讓子彈飛》宣傳內容上,馬珂崇尚“穩(wěn)扎穩(wěn)打”,并不太出乎意料。1/3的宣發(fā)投入,其中硬廣占1/3;提前19個月開始宣傳策劃,2009年戛納影展先聲奪人,同年11月的開機會上,國內十大院線的老總全部出席;舉辦了近十場大型發(fā)布會,幾乎北京所有的重要地段都能看到該影片的身影。《大笑江湖》同樣奉行“大營銷,低姿態(tài)”的策略,且聰明地把住了陣地宣傳—印刷了一百萬份《大笑江湖》快報在影院直投,吸引高度關注的同時,爭取了大部分隨機觀眾。
發(fā)行主導
發(fā)行是中國電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票房營銷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幾部在票房上令人驚喜的影片均以發(fā)行為主導。《讓子彈飛》在發(fā)行的市場運作上提供了全新理念:根據期望的票房來預測觀眾人次,再倒推出用于宣傳的費用。花費的金額與觀眾覆蓋面成正比,主投硬廣。 以發(fā)行起家的博納影業(yè),《大笑江湖》制片和發(fā)行團隊一開始就緊密合作,在檔期的選擇上看準賀歲檔,依傍《讓子彈飛》和《趙氏孤兒》抬高了身價,并獲取關注度。影片類型也配合賀歲,輕松搞笑,提前上演了一臺“電影春晚”。
好萊塢工業(yè)模式
《讓子彈飛》是首次完全依照好萊塢電影工業(yè)模式來進行營銷并取得成功的影片,這說明成熟的好萊塢機制對于國產電影的意義所在。首先,有成熟的類型片模式,劇本故事結構簡潔明晰,講故事的方式引人入勝。其次,拿出相當于制作費的2/3進行形式多樣的營銷。更重要的是,好萊塢電影公司都以發(fā)行為主,電影從一開始就與發(fā)行同步,能在內容、制作、宣傳各方面進行完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