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一團亂麻的債務和經濟情況,給了CRO(首席風險官)翻身的機會,次貸危機爆發以前,他們被稱作角落里的書呆子,但3年后已華麗變身為擁有華爾街最耀眼頭銜的新貴。此前他們最多不過向CFO甚至更低級別的高管匯報,現在直接面對CEO,越來越受到公司器重。
泰瑞·羅克林
就職公司:美國銀行
現年56歲的泰瑞·羅克林在2010年8月加入美國銀行,擔任舊有資產服務部門的主管。次貸危機之時,美國銀行收購了美林、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當時是美國最大的次級房貸公司)等多家機構。泰瑞·羅克林主要任務就是處理這些并購遺留下來的大量問題資產,他需要控制次貸帶來的損失、解決壞賬上升的問題、維護投資者關系等。
今年7月,他被任命為新一任首席風險官,將在第三季度上任。他的前任首席風險官布魯斯·湯普森(Bruce Thompson) 2010年薪酬為1140萬美元,是該行薪酬最高的一名高管。美國銀行的CEO在內部備忘錄表示:“泰瑞·羅克林擅長應對令我們面臨著大風險的這類事件,他擁有深厚的行業經驗。”
克雷格·布羅德里克
就職公司:高盛
克雷格1985年就加入了高盛銀行,曾經是首席信貸官,從2007年開始擔任首席風險官,負責管理信貸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2010年,克雷格在對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作證時,描述了高盛的風險管理框架:“主要原則就是按照現行市場價值對公司的財務資產和債務進行記賬。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是評估和管理風險的最有效工具之一,讓我們以更透明和現實的角度了解風險頭寸和相關風險敞口。全球只有少數幾家金融機構在實際上將其持有的所有金融工具按當前市值計賬,而高盛就是其中之一,市值的任何變化都能及時反映在我們的風險管理系統中。”
Keishi Hotsuki
就職公司:摩根士丹利
48歲的Keishi Hotsuki曾在美林工作,2007年8月他向自己的老板(當時美林的風險管理主管之一)諫言:在抵押貸款相關的證券產品投下30億美金,是個風險太大的賭注;然而美林還是完成了這筆交易。三個月以后,他從美林辭職。華爾街長期以來把風險管理者視為“咨詢師”,而非具有決策權的一方,他們往往只是輔助帶來收益的交易部門。這種局面在危機爆發以后發生了改變。
Keishi Hotsuki 2008年3月加入摩根士丹利,當時是市場風險管理部門的主管,在2011年3月被提升為首席風險官。
巴里·朱布羅
就職公司:摩根大通
巴里·朱布羅從2007年11月開始擔任摩根大通的首席風險官。他曾經在高盛工作了26年,退休后加入摩根大通擔任風險管理業務主管。在高盛,朱布羅曾推動所有交易部門更多地相互分享頭寸信息,以使公司能夠對沖其整體風險敞口。這一政策打造出了華爾街最好的風險管理系統。2004年離開高盛以后,他成為私有投資管理公司ITB LLC總裁以及新澤西州長Jon Corzine的高級顧問。
Facebook上還有一個朱布羅的“粉絲俱樂部”,有42個會員。
布萊恩·里奇
就職公司:花旗
布萊恩·里奇在2008年3月成為花旗的首席風險官,當時的花旗正深陷于次貸危機的泥潭中。布萊恩·里奇2005年以前的職業生涯都在摩根士丹利度過,曾經擔任過機構證券部門的風險經理。他1992年擔任期權交易員時的一次錯賭讓他損失了半年的交易利潤,這個職業生涯早期的“事故”令布萊恩深刻地理解虧損可能來得有多迅猛,他把快速止損的教訓也應用到花旗的風險管理中。
“當潘迪(Vikram Pandit,花旗首席執行官)有重要決策時,我一定會坐在討論桌邊。而十幾年前,一個銀行的風險管理經理通常連呆在那個房間的資格也沒有。”布萊恩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