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環境下,新集約化管理有助于國有企業轉型
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國有企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近年來國企改革累累碩果,但是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的問題一直存在,在盈利能力、管理基礎等方面與“做大做強”的期望還有差距。
經濟危機之后中國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國有企業在這種巨變的環境下必然會出現分化,是會“做強”還是被整合重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在于企業在未來市場環境下可持續發展的真正的競爭#8202;力。
中國國有企業要做強,必須擁有以下四方面的特質和能力。首先,能經受時間和環境變化的考驗,這要求企業必須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思維,能夠把握和引領行業的發展趨勢,具有影響力;其次,擁有獨到的核心競爭力,競爭優勢可以是創新商業模式,也可以是產品、技術、渠道、供應鏈 、客戶群等,或者是企業家精神;第三,具有健康的機制和體制,注重效率,這要求企業合理配置資源,并保持自我的不斷調整和完善;第四,承擔作為國有企業的特殊的責任。
針對國有企業的這些訴求,我們認為集約化管理是適合的手段。傳統的集約化概念主要是從效率角度來看的,通過集中資源統一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新的時代和環境背景下,集約化演化出新的、更豐富的內涵,即效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以及這三者的有機結合。
效率是每個經營單位上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力求實現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投資回報。核心競爭力指集中優勢和資源有重點地發展,實現有限資源下收益的最優化。目前,一些企業在有刺激經濟的投資、城市化等良好的機會和條件下,仍然忙于擴張、上規模,不愿意花精力去打造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核心。可持續發展指在兼顧資源、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長期、持續、合理化地發展。企業要想長盛不衰,從外部來看,必須與環境協同發展,資源瓶頸、環境挑戰都應該成為企業戰略中前瞻性的考慮因素;從內部看,健康的體制、科學的管理也是幫助企業在做大以后不斷完善自身、抵抗突如其來的各種危機的重要保證。
把新的集約化理念滲透到企業的內部管理中,形成集約化管理。新的集約化管理體現在戰略和運營兩個層面,戰略層面主要是指行業和業務模式,運營層面涵蓋全部資源的統籌,以及組織、流程、信息這三個重要支撐。
此外,中國國企多呈現集團化的特點,并伴隨著多元化。集團化企業集約化管理的演進路徑通常是一方面沿著業務協同的方向提升,另一方面向運營集中和共享的方向演進,從最初的松散管理階段,經過經營管理階段,到達一個整體企業(One Company)階段,最終將向全球整合企業(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s,“GIE”)發展。
多數國企都曾經或是仍然處在松散經營管理的階段。一個整體企業階段對于集團公司,尤其是進行大量兼并重組的國企集團來說,是比較高的要求。大量并購整合、歷史原因形成的復雜的股權結構等因素都給國有企業增加了難度。
全球整合企業是企業在邁向國際化道路上更集約的管理形式,是一個開放的、模塊化的、適應網絡化經濟、靈活且集約的企業形式。這種形式在全球化并購整合中擁有非常大的優勢,但對國有企業在文化、觀念、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都有很大挑戰。
國有企業在實踐集約化管理的過程中要遵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集約化管理的提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企業高層堅持不懈地推動,才有可能真正地落到實處,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