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關系中,資源所有者俄羅斯好像勝券在握,但中國一直顯示其有俄羅斯之外更多的選擇
2011年的6月份發生了兩件事,都可以佐證中俄能源合作關系的脆弱。第一件事,有關日漸公開化的油價分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和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之間,在通過東西伯利亞至太平洋石油管線(EPSO)輸送到中國的原油價格方面,存在著不同意見。第二件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之間,同樣無法就俄中輸氣管道傳送的天然氣價格達成一致。
中俄能源領域的合作條件得天獨厚:供需互補,地理位置相鄰。俄羅斯的常規石油儲量排名全球第二,僅次于中東地區,天然氣儲量更居全球首位。而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了全球商業能源的最大消費國。過去八年間,中國的能源需求每年增長7至10%,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量還會增加。俄羅斯的主要油氣礦藏,都分布在中國人口密集地區的2000公里半徑之內。相較而言,中東油氣田距離中國中東部地區遠在4000至6000公里之外。
這些潛在的有利條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受到關注。然而直到2010年,俄羅斯直接進口到中國的還僅限于鐵路運輸的石油(高峰年份可達每年1500萬噸),另有一些石油及少量水電、液化天然氣通過途經哈薩克斯坦的輸油管道運送到中國。2008年10月,在中國提供了250億美元貸款之后,俄羅斯才最終同意興建一條到中國的出口石油管線。天然氣進口管線建設仍處于談判中。
拖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普京掌權以來俄羅斯#8202;能源政策的大幅度轉向:強調國家對自然資源及#8202;其出口的控制,優先滿足國內需求以促進經濟發#8202;展,尤其是西伯利亞地區。這也導致中國另尋能源進口來源,包括修建來自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緬甸的管線,以及在沿海地區興建液化天然氣終端。
最近,中俄雙方在油氣產品上的分歧都只跟定價有關。按照2009年合作協議的定價模式,EPSO輸送原油到斯科沃羅季諾以南中國邊境的進口油價,要跟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港口科茲明諾保持在同一水平。但問題是斯科沃羅季諾距離中國邊境不到100公里,到科茲明諾卻有2000公里之遙。自從2011年1月原油開始輸送,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就一直因價格條款“不公平”而拒付這部分運費。傳聞中方現已支付了部分存在爭議的運費,但仍拖欠大部分。雙方談判處于停滯狀態。
天然氣價格的分歧幾乎每年被提起。中國國內燃氣網絡輸送的燃氣,民用部分的城市接入價格是每千立方米180到300美元。中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目前差別較大,老的進口合同價格是每千立方米150到350美元,而一些新合同卻達到甚至超過每千立方米500美元。
最近的報道表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想以每千立方米250美元的價格購買俄羅斯天然氣,與目前城市接入價格、老燃氣合同定價一致。而俄羅斯方面希望價格則接近每千立方米500美元,高于其目前對歐洲國家的售價。
中俄油氣的價格之爭,讓人不禁想問:到底在中俄能源合作上,哪一方占據著上風?乍看上去,資源所有者好像是勝券在握,但在我看來,事實卻并非如此。中國一直顯示其有俄羅斯之外更多的選擇:尋求其他進口源地,進一步開發本國的油氣資源和非傳統天然氣資源,努力降低能源強度,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限制終端用戶消費。如果俄羅斯不能充分考量到中國的上述多重選擇,中俄之間的談判仍將曠日持久。此外,俄羅斯是否急于跟中國簽署能源銷售合同。就目前的情況看,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