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畢業后去澳大利亞深造的姑娘李琳(化名),從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留在當地一家由中國人擁有的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就是被吉利收購的全球第二大汽車自動變速器生產商DSI。
“上學的時候在DSI附近的一家餐廳打工,我算是見證了DSI由盛轉衰又重新興旺的過程。”李琳說,“現在他們待遇好了,我今年畢業后決定留在這里工作,鍛煉鍛煉,也可以多掙點錢。”
李琳的感受正是許多DSI員工內心的真實寫照。2009年,DSI因金融危機而焦頭爛額,產量驟降一半,負債約2.6億港元瀕臨破產,員工們惶恐不已。吉利董事長李書福率麾下團隊迅速運作,并最終以2.57億港元的收購價在15個買家中拔得頭籌,波瀾不驚地將DSI擁入懷中。
吉利接手僅僅一年后,DSI的局面出現了大逆轉,公司扭虧為盈,久違的喜悅之色又出現在員工們的臉上。此時,整合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工廠重新開足馬力,員工的荷包重新鼓了起來。
這一方面得益于全球經濟逐步復蘇,來自原有客戶的訂單量重新回升;另一方面,自2011年起,DSI在中國國內的生產已經開始,6速自動變速器在國內下線,裝有該產品的整車將會在今年第四季度開始銷售。
吉利公關總監楊學良表示:“可以說DSI已經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打開龐大的中國市場是收購第二年的最大進展。”
DSI能迅速重整旗鼓,得益于吉利并購后給DSI定下的戰略方向,即DSI將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向包括福特及東南亞車企提供配套業務,而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成為內地車企的主要供貨商。
吉利副總裁安聰慧表示:“DSI公司所生產出來的變速箱將全面覆蓋吉利的所有車型,同時也仍然應用于此前長期供應的澳大利亞福特轎車上,從原有客戶處獲得的收益歸DSI所有。”
因此,火線收購DSI后,吉利馬不停蹄地在國內建廠布局,先后選定湖南湘潭、山東濟寧和重慶銅梁為基地,引進及生產DSI自動變速器,供給國內市場。DSI所擁有的中高端變速器先進技術,也正是吉利夢寐以求的。
這樣的模式蘊含著強有力的激勵機制,DSI在完全保有原有客戶的基礎上,更注入了中國市場這劑強心針,從破產的邊緣重塑自我。而DSI強勁的變速器研發能力又解了吉利的短板之急,互惠雙贏,相得益彰。
而DSI能夠迅速走出低谷,重見天日,除了方向明確外,更應該歸功于吉利“無為而治”的政策。
并購完成之后,吉利用半年時間與DSI進行對接,并為DSI度身打造了一套管理模式:吉利成立全資子公司用以收購DSI,不向DSI派駐任何高管,而是通過控股公司董事會控制DSI原有高層團隊,董事會成員亦中西合璧。
楊學良表示:“我們非常尊重DSI的企業和地域文化,目前DSI管理團隊絕大多數都是原企業的留任人員,我們只是在董事會中加入了吉利的代表。”
此言不虛,在收購時為了加快進程,吉利曾經聲明保留DSI核心管理團隊,無論經濟環境興衰與否,維持原有的薪酬待遇甚至高額獎金,時至今日,吉利對DSI仍信守這一承諾。
不僅如此,DSI與吉利整車嫁接后,每輛吉利車產生的效益,DSI員工尤其是管理層均可分享,這一點大大激發了DSI人的積極性。
與目前DSI員工有工有酬、收入頗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DSI破產時吉利總裁楊健率隊第一次去當地考察時,工廠門前擺著各色帳篷和房車,這是被裁員工在示威抗議,看到中國人乘坐的汽車經過,員工們不停揮手,以表達對工作的渴求。
這個場景后來被多次提到,以表明吉利收購DSI時充滿人文關懷的出發點。而今吉利方面的做法是,除派出部分中方研發人員前往DSI一同工作外,鼓勵DSI在本地自由招募員工。
隨著業務量節節攀升,DSI的員工數量也逐年回升,當年進入破產程序的DSI,員工人數從380驟降至130人,2010年升至180余人,現在已經將近300人。楊學良表示:“新增加的員工,大部分是DSI在本地招收的人員。”
2010年5月收購一年之際,吉利在澳大利亞奧爾伯尼DSI工廠舉辦了“吉利日”,很多DSI人仍然對“Welcome to Geely—吉利歡迎你”的條幅,以及舞獅、鞭炮、精巧別致的中國工藝品記憶猶新,這次聚會猶如一場吉利與DSI中澳員工親切共舞、民族融合的Family Day,處處彰顯著DSI被并購整合后的新生光彩。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長張小虞應邀參加該活動時表示:“雙方的文化融合很好,DSI的工程師非常愿意去中國工作,吉利也已經派了十幾個工程師到這兒來進行培訓,大家非常投合。人的融合比技術融合更重要,腦袋里的技術才是最先進的技術。”
當然,這起備受稱贊的并購也有些小的瑕疵,例如,被收購前,DSI的主要產品是4速自動變速器,然而并購時期,這一技術的部分核心人員離職,某種程度上促使吉利干脆直接研發6速自動變速器。
這種離職在金融危機時期并不罕見,當時有其他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希望整體收購DSI的技術團隊,自然也會有企業打這些技術人員的主意。另一方面,則顯示出對中國企業的不信任,面對海外收購經歷不足的中國汽車企業,去留本在一念之間。
但這段經歷卻讓吉利在之后收購沃爾沃時變得精明了,留住核心技術人員成了重中之重。因為防患于未然,收購沃爾沃時沒有再出現核心人員流失的情況。
吉利方面表示,近期不會再有并購擴張的想法,而是埋頭消化已有資源,投入力量進行產品研發與生產。而投行分析人士則認為,吉利在此前的一系列并購中嘗到了甜頭,應該不會停下擴張的腳步,反而會越來越感興趣。
心滿意足還是胃口大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