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二三線,你根本感受不到灌裝酒的“威力”。
盡管對于目前灌裝酒在整個葡萄酒市場的比例有心理準備,但當2011年本刊記者連續走訪多個二三線城市之后,才發現灌裝酒事實上已經在目前的中國葡萄酒市場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
記者在河南走訪時,堅持原瓶進口的貝特酒業的總經理許峰就對記者表示,目前河南省灌裝酒的數量早就超過了原瓶酒的銷售量,“至少在70%,甚至更多。”
顯然,長期以來以觀察一線和省會城市進口酒市場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我們,對這個數字有點驚訝,因為從海關得到的數據分析,散裝進口量相對于整體進口的數量而言,只占大約20%。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進口酒經銷商朋友告訴記者,最早賣國外的散裝酒到國內灌裝的都是國產葡萄酒廠商,直到2005年前后,灌裝酒才從福建和廣東省這種葡萄酒消費大省開始較多地出現,慢慢地,山東、河北、河南等擁有灌裝線的國產葡萄酒產區開始成為生產灌裝酒的主力軍,灌裝酒也開始流向全國。
記者綜合各方信息發現,目前從國外進口散裝酒到國內進行分裝,然后流入市場的途徑有三種:
第一種依然是通過國產葡萄酒廠商。他們通過自身或者中間途徑(原酒供應商)進口散裝酒,灌裝后貼上自己的商標,這種情況相比于前幾年,數量上已經開始逐步減少。
第二種是通過國內進口酒品牌運營商。近三年,隨著進口酒的火爆,一批進口酒品牌運營商開始出現,這其中,有不少運營商提供給消費者的是灌裝酒——他們自己給自己進口的酒取一個國外不存在的名字或者干脆取一個中文名,不提供國外酒商的詳細信息,只告訴你我的酒來自哪個國家。
第三種是占比重最大的途徑,就是灌裝后仿冒知名品牌流向中低端市場,這其中,不僅仿冒拉菲、卡斯特、張裕、長城、王朝同樣也會被擦邊。
“灌裝酒的存在,有它合理的一方面,”當《酒世界》記者把灌裝酒話題拋給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的時候,王雖然不愿過多地對灌裝酒下結論,但還是從側面承認了目前灌裝酒存在的事實,并認為,灌裝酒是中國葡萄酒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