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對于灌裝酒并沒有確切的定義。有人說,從國外進口原酒到國內分裝是灌裝,那么在國外灌裝貼牌到中國來算不算灌裝呢?不能算,對于后者,在國內稱之為原瓶原裝進口可謂神不知鬼不覺,畢竟所有的流程都是在國外完成。
“懼怕”的感覺已經深入人心
遑論兩者酒質如何,但對于國人而言,原瓶原裝與灌裝成了區別葡萄酒品質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原瓶原裝的就是好的,灌裝的就是不好的。近年來葡萄酒行業的灌裝造價風波總是不絕于耳,消費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警惕性越來越高。
其實,害怕受傷的不止是消費者群體,還有酒商。
在采訪過程中,有酒商就向記者抗議:“媒體能不能報道一些有益于促進行業發展的話題,所有的人都在報道灌裝酒,還有人敢買酒嗎?消費者一進門就問是原裝進口的還是灌裝的。”
灌裝的問題還影響到了酒商和其他銷售平臺的合作。比如團購網站。
記者發現,今年大火的團購網站,進口葡萄酒并沒有沾上光,稍微有些知名度的團購網站對于葡萄酒是拒之門外的,特別是非知名的進口品牌。北京有一經銷商想通過趕集網做一款產品的團購,工作人員開始比較感興趣,酒商這邊提供營業執照、衛生許可證、酒類流通證件、原產地證明等等,經過了層層嚴格審核,甚至價錢也談好就等著產品上線了。最后趕集網臨時改變了主意,說他們請教了很多人,酒的價格沒有問題,但對酒的品質不敢保證,市面上灌裝造價這么嚴重,他們寧愿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并表示現階段不考慮做葡萄酒的團購。
各國散裝進口概況
沒有散裝就沒有灌裝,沒有灌裝,就沒有今天的張裕、長城等國產巨無霸。由于國內原料短缺,渠道對國產酒巨大的需求量讓這些巨頭們把目光轉向了國外,灌裝酒由此而來;受利益誘惑,進口酒也聞風而至,并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讓灌裝酒“名揚全國”。
智利、澳大利亞是國內散裝酒的主力進口國,澳大利亞散裝酒果香濃郁,品質較高,已經被市場廣泛接受,對高端國產酒的貢獻功不可沒。智利散裝酒則更為廉價,無論是在國產葡萄酒還是“進口葡萄酒”中,均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截至2010年3月份,智利葡萄酒出口量較同期增長了76.2%,數量幾乎是后9個國家進口量的總和。
在舊世界葡萄酒版圖中,西班牙、意大利、法國散裝酒也頗為受到青睞,近兩年增長幅度較大。西班牙葡萄酒在舊世界中最為廉價,進口量由2009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直逼澳大利亞的亞軍寶座。意大利不乏品質優異、風格多樣的葡萄酒,也迅速成為廠商追捧的對象,它是增長最快的國家,由2009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四位。法國散裝酒由于在品質和價格上都不具備最佳優勢,近兩年不過是略有上升。
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對葡萄酒鑒別能力的提高,哪怕是對很“隱蔽”的灌裝也會提出要求了,逐漸成熟的消費市場逼迫廠商做出更逼真、品質更高的葡萄酒,之前無論什么瓶子都用智利、澳大利亞散裝酒灌裝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
阿根廷、美國、南非三個國家的進口量有所下降。阿根廷集中加快對瓶裝酒的供應,75%的瓶裝酒銷往北美地區和南美的巴西,其散裝酒的進口量由2009年的第三位跌至2010年的第八位。美國葡萄酒基本上是內銷,但也有部分散裝酒出口中國,近兩年散裝進口量略有下降,金額卻有所上升,說明廠商進口的主要是優質散裝酒。南非葡萄酒一直是國內酒商比較看好的,但其2010年散裝酒進口量比2009年同期減少了一半,南非國內葡萄酒原料尚為短缺,瓶裝酒才是他們攻占中國市場的重頭戲。
從國內進口散裝酒的地區來看,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國內一線城市,其中北京和河北張家口的增長最快,除天津和深圳略有下降,其他地區散裝酒進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品質是灌裝的前提
貌似灌裝酒能給酒商帶來更大的利潤,實際上是什么樣的情況呢?在記者的調查中,有好些曾經做灌裝酒的都已經停止該項業務或者改行做原瓶原裝的葡萄酒了。問及原因,深圳某酒商透露,灌裝酒利潤很低,山東一些灌裝廠往里兌水加料,這樣的灌裝酒根本就賣不出去。而北京一家仍然在經營灌裝酒業務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現在只做高端的灌裝酒,成本在25元以下的基本上不做。
隨著進口葡萄酒關稅的降低,灌裝酒單從成本價格方面突顯優勢已經不那么明顯了,50元左右的原瓶原裝進口葡萄酒在市場上也有,雖然稱不上是一等一的品質,但就其性價比而言,完全能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而國產巨頭們呢,單純的采購散裝酒顯然比較落伍而且沒有前瞻性,他們從世界各地并購葡萄園,哪怕是灌裝,相信品質也一定是今非昔比。總而言之,進口葡萄酒市場的逐漸成熟會讓廠商和消費者做出最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