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北京凱賓斯基大酒店,借吳書仙女士《白葡萄酒經典》(Cool Climate Wines)新書上市之際,《酒世界》記者和吳書仙就國產葡萄酒及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相關話題進行了專訪。
就國產酒而言,雖然吳書仙認為自己現(xiàn)在和10年前的心態(tài)相比有不小變化,但在她談話中,我們依舊能感受到她那種爽直和嫉惡如仇。
《酒世界》:這么多年來,您寫了不少國外的產區(qū),有沒有計劃寫一下中國的產區(qū)?
吳書仙:不是我不想寫,實在是沒法寫,寫了就會得罪人,可能對整個產業(yè)的發(fā)展也不是很有利,我想我這輩子可能都沒機會了。
《酒世界》:您覺得是時機不成熟?
吳書仙:不是時機問題,最重要的是土地政策,我們國家土地是國家所有,只有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才可能持之以恒地做酒,進而做出好酒。中國產區(qū)不是不能做出好酒,但很難長久。
《酒世界》:這兩年西部有一些獨立酒莊做起來了,他們的將來如何?
吳書仙:關鍵是能持續(xù)多久,包括現(xiàn)在的怡園,同樣出現(xiàn)了下滑的情況,大家都急于賺錢。當然,國產葡萄酒產業(yè)最終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好酒,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國外進口酒的競爭,在競爭情況下,消費者慢慢具備了分辨能力,進而倒逼國產酒,不得不進步。應該看到,現(xiàn)在三大家的品質相比于以前還是提高了很多,因為消費者進步了。
《酒世界》:您以前也寫過批判國產酒的文章,包括引起很大爭議的《九問張裕》等等,現(xiàn)在大概10年過去了,您再回頭看國產酒,會不會有不一樣的心態(tài)?
吳書仙:當年我可能比較偏激一點。恨鐵不成鋼,而且是希望他們馬上就去改正,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這其實不是一兩個企業(yè)自身的問題,歸根到底可能還是體制問題。還有一點,商業(yè)社會,商家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可以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同樣可以獲得高利潤,怎么可能從道德層面要求他們,不讓他們去做呢?
《酒世界》:現(xiàn)在有人認為,三大家在過去的10多年在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更多的消費者喝上了葡萄酒,您怎么看待這一觀點?
吳書仙:他們不能稱為文化普及,只能稱之為“名字的普及”。
《酒世界》:或多或少,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了葡萄酒的基本知識。
吳書仙:他們并沒有帶來多少真正的葡萄酒知識,更尖刻一點說,他們不能稱之為品牌,只能叫牌子,牌子的普及,他們做到了。
《酒世界》:現(xiàn)在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并不是一個特別適合種植釀酒葡萄的國家,您怎么看?
吳書仙:總體而言,我是認同的,中國很難產生偉大的酒,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特色,要像希臘、奧地利這種歐洲非知名產酒國一樣,發(fā)掘真正適合自己國家的一些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