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10年為一個節點,可以說,從1997到2007年大約10年間,是國產葡萄酒的黃金年代。這個時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葡萄酒作為一種帶有舶來文化和時尚色彩的健康飲品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接受。
這10年間,國產葡萄酒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產量從20萬噸到現在的超百萬噸,增長了5倍;也涌現出張裕、長城、王朝、威龍等一批知名品牌。
為什么要反思?
然而,隨著關稅的下降,全球葡萄酒的增長放緩等因素,從2007年開始,進口葡萄酒在中國迅速掀起了一股狂潮,而國產葡萄酒則是節節敗退,只有招架之功,鮮有還手之力。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進口葡萄酒總量為17.02萬千升,占到國產葡萄酒產量的34%,國產葡萄酒從五年前占據國內超過90%的市場到現在被進口葡萄酒瓜分了近25%的市場(如果算上海關進口的原汁,這個數據肯定還要高出不少)。
最明顯的表現是經銷商的倒戈。
從記者在全國各地調研所得到的情況分析,黃金10年所培養的國產酒葡萄酒經銷商超過半數,已經不再經營國產葡萄酒而改做進口酒,目前仍在經營國產葡萄酒的經銷商,絕大部分都同時經營著進口葡萄酒。
最讓人心寒的是,大部分國產葡萄酒根本不敢和進口葡萄酒同場競技。這兩年,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展上,只要有進口酒出現的地方,很難覓到國產葡萄酒的身影,國產酒不是不需要展會這樣的推廣渠道,只是害怕自己的產品和進口酒商的產品放在一起比較。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消費者已經逐步失去了對國產葡萄酒的信任——連造假者都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進口葡萄酒身上。
業內專家金煒表示:現在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還沒達到平衡的地位,未來5年內雙方將完成動態的平衡,到時進口葡萄酒占據40%的市場份額也屬正常。更有聲音認為,進口酒和國產酒平分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盡管從全球葡萄酒發展情況來看,凡是生產大國,葡萄酒消費最終會以本土消費為主,但國產葡萄酒今天所面臨的窘境確實令人擔心。
國產酒究竟出路在什么地方?我們過去的發展思路存在哪些問題?
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反思?
8月底在一次葡萄酒活動上,記者和西北農大畢業的一個老朋友、現在在一家國內葡萄酒經銷商負責進口酒業務的資深葡萄酒人士聊天,我問她,為什么國產葡萄酒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她回答:沒有信仰,沒有底限。
沒有信仰,沒有底限,巧取豪奪,野蠻生長,或者這是國產葡萄酒過去發展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許多行業發展的真實反映。我們可以利用標準低下、監管缺失公然造假且毫不臉紅;也可以巧立名目、以次充好并美其名曰“營銷”;我們本末倒置,用渠道+廣告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而將“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這樣的淺顯道理視而不見——歸根到底,我們把消費者當成了傻瓜。
然而,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消費者不是傻瓜,他們會用腳投票。
客觀地說,從懵懵懂懂的干紅熱到人均超過0.8升的飲用量,從夜店里的紅酒加雪碧到近年來的“連村長都開始晃杯子”,國產葡萄酒在這其中當仁不讓地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這些貢獻毋庸置疑;國產葡萄酒這些年在技術設備、產品品質等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另一方面,目前的進口酒市場同樣存在價格混亂、以次充好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能也不應該成為阻礙國產葡萄酒自我反思的理由——國產葡萄酒需要扯下這些遮羞布,從根本上去進行全面反思。
從哪些方面反思?
今年8月,印度正式加入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成為該組織的第45個成員國,而作為全球第7大生產國,年產超百萬噸的中國,目前僅僅有煙臺以觀察員的身份參與其中,而中國的相關部門,或許壓根沒有想過真正加入OIV,究其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中國目前的葡萄酒行業從種植到銷售,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現象,這些東西消費者不知情,但到了國際組織那里,立馬露餡——換句話說,中國目前沒有資格加入OIV。
中國的葡萄酒要想真正圖謀一個長遠發展,需要從各個方面去全面規劃:從葡萄的種植模式到政策法規的制定;從人才培養到渠道模式的變革,包括我們的推廣方式、營銷模式等等,都需要有一個新的調整。
欠下的債遲早得還。國產葡萄酒或許應該從現在開始,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把以前落下的功課補上,惟其如此,或許20年后,國產葡萄酒才能有基礎和進口酒一爭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