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兩個產區,更使得國產葡萄酒的信譽大大下降—瘋狂的造假其實是葡萄酒產業近十年來“野蠻生長”最真實的寫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據預計2012年,中國將生產出1.28億箱葡萄酒,屆時世界排名第六的澳大利亞的產量才1.21億箱。在中國日益增長的葡萄酒產量背后,人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無限擴大的市場,其實在誘惑的背后,中國國產葡萄酒泥沙俱下,深不可測。首當其沖的是假酒。在國產葡萄酒業飛速增長的背后,假酒究竟知多少?或許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確切數字無法得知,可是假酒對于中國葡萄酒業的危害,我們卻能顯而易見的看到。
去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6名生產假紅酒的嫌疑犯用化學品勾兌并貼上標簽冒充高級紅酒,中國執法機構沒收假紅酒達75噸;之后,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河北昌黎葡萄酒造假真相:從各種勾兌原料,到假商標假包裝,昌黎縣及周邊已經形成了一個造假酒一條龍的完整鏈條。一時間質疑聲、問責聲、整頓聲……鋪天蓋地。
與昌黎相同命運,因造假而被央視曝光的通化葡萄酒至今還未走出假酒事件的陰影。2002年12月1日,中央電視臺午間新聞30分“每周質檢報告”欄目曝光通化假葡萄酒內幕,引發通化葡萄酒產業全面危機,一時間市場信用降到了零點以下。此后,通化葡萄酒一蹶不振。*ST通葡2009年、2010年已連續兩年虧損,2011年上半年業績繼續虧損183萬元。在此背景下,通葡酒業與云南紅的重組事宜被外界看成是公司“起死回生”的唯一手段。但今天,公司歷時近兩年艱難推進的重組事宜告吹,通化葡萄酒路在何方?
當我們對整個國產葡萄酒業進行反思時,假酒是一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坎。為什么國內葡萄酒市場會如此“野蠻生長”?為什么本著健康飲酒的消費者,最終卻會被假酒所傷?在很多業內人士的眼中,當今中國葡萄酒業怎一個“亂”字可形容,不過我們不得不承認,假酒的興風作浪,讓國產葡萄酒憂患重重。資深市場人士也同樣認為,國內葡萄酒市場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首先的瓶頸是質量問題。
“行標”兌水,后患無窮
上世紀90年代,國內葡萄酒行業試圖與國際“國標”接軌,在1994年出臺了葡萄酒國家標準(GB/T15037-94),這個標準總體水平幾乎與國際標準相當,但它是一個推薦標準,也就是說企業可執行也可不執行。在此之前,原輕工部制定了部頒企業標準,允許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著葡萄酒可以勾兌,兌酒精、兌水等等。這就給國內紅酒市場帶來了一片混亂。“行標”的出現,讓“國標”成為了參考,加之地方執行差異性,國內葡萄酒質量就出現了兩種標準。
雖然國家于2003年廢止了《半汁葡萄酒》標準,但早期的混亂讓國內葡萄酒業看似蓬勃,卻一直無法與國際葡萄酒業在品質、文化和品牌上對話。隨后興起的“干紅熱” 又給了不法經銷商可乘之機,國產葡萄酒市場一度陷于混亂狀態。
據了解,目前我國葡萄酒行業執行的標準有3種:第一種是國家標準;第二種是行業標準;第三種是企業標準。目前執行企業標準的產品的質量相差非常懸殊,有些大企業的標準制定會高于國家標準,而有些企業特別是一些小企業, 制定的標準則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要求,可以說,它們的標準根本就是為劣質酒“量體裁衣”而制定的。
有暴利才會有動力
根據國家標準規定, 生產葡萄酒的原料必須是100%的葡萄原汁,經全部或部分酒精發酵釀制而成的, 酒精度等于或大于7%。但是假葡萄酒卻是用各種添加劑勾兌出來的。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葡萄酒,以每瓶750毫升計算,成本不會超過一塊錢。有些市場上銷售的葡萄酒,一瓶的進價甚至比一瓶礦泉水的進價還低。而這些酒的售價卻是成本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道了北京城北回龍觀批發市場出售的低價河北省昌黎縣葡萄酒為假酒,售價為5元/瓶,這些低價葡萄酒的酒汁僅占兩成,其他均為水和酒精,用色素來調色,而其成本甚至不超一元錢。利潤最大化以及競爭壓力的驅使,是部分生產者不惜制假售假、制造悲劇的原動力。而制假售假的巨大收益和違法成本微小的支出,甚至可以完全逃避,則是悲劇發生的助推劑。在央視采訪視頻中可以看到,當地政府在執法過程中的消極作為或不作為,助長了不法經營者的行為。
業內人士透露,在國內葡萄的主產區如被曝光的河北省昌黎等地,分布著大量生產葡萄酒的小工廠,從而為生產假冒偽劣葡萄酒大開方便之門。另一方面造假技術已經突飛猛進,一條1小時可以灌裝60瓶、意大利進口的葡萄酒生產線只要60萬—70萬元;一些工廠從智利等國家和地區進口一些便宜的葡萄汁兌水后出售,一般消費者很難從顏色、口感等方面分辨出真假;有些假冒葡萄酒,酒質十分接近正宗品牌產品,自己就可以打品牌,但是用別人的品牌溢價更高,連專業人士都不一定能辨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安全系教授何計國透露,目前對于葡萄酒,國家檢測標準中只檢測酒精度、糖度等單項理化指標,而不檢測葡萄原汁的實際含量,因此,造假企業看準了檢測標準中的這個空子,只針對相應的檢測項目,加入酒精、糖精等添加劑,就能一一檢測合格了。
反思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從通化山葡萄酒事件到昌黎假酒,一個又一個產區出問題足以引起反思,為什么我們的產區都不堪一擊?國內有些葡萄酒生產企業之所以敢明目張膽地造假,首要原因是迄今為止我們的葡萄酒行業無法可依。著名葡萄酒專家吳書仙說,任何一個產酒國都有法規,就是中國還沒有。不僅如此,就連目前中國正在執行的惟一一個葡萄酒國家標準,也是推薦標準,并且和國際標準相比尚存很大差距。比如,年份的問題、原產地的問題,在國外的法規中是講得很清楚的。另外,國內的一些相關組織也不健全。
在葡萄酒造假觸目驚心的背后,其實即使是在昌黎等地,仍然還有很多認真生產葡萄酒的廠家。但是“幾個爛葡萄,壞了一方酒市場”。對于這些地區來說,葡萄酒行業已經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人們對這里生產的產品失去了信心, 這對那些誠信經營的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果這些企業因此受害,只會讓這個市場更加失衡。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也表示,在中國,葡萄酒作為食品曾歸口于輕工部門管理,而釀酒葡萄種植歸口于農業部門或林業部門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一直延續至今。隨著輕工部門的機構改革,葡萄酒產品不再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 而各產區釀酒葡萄的種植又分別屬農業、林業等不同部門管理,因此容易造成產業管理的缺位。對于中國葡萄酒業,目前急需的是通過企業自律以及行業協會的呼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