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8月23日,前菲律賓警員門多薩劫持一輛香港旅行團的大巴車,以此要挾菲律賓政府為其恢復原職。不幸的是,門多薩在車上觀看了媒體對此事件的報道,當得知自己的弟弟與警方談判被捕時,門多薩情緒突變,射殺車上8名香港游客。輿論認為,媒體的報道對于悲劇的發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旨在通過對媒體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加以分析,從中引出其對我國新聞法制建設的借鑒意義并嘗試從報道突發危機事件的角度給出完善相關法規的建議。
關鍵詞:人質事件;媒體報道;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自由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7-0028-02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赴菲律賓旅行團在菲律賓鬧市區遭持槍歹徒劫持,8名香港同胞遇害。8#8226;23事件后,一部分輿論認為,菲律賓警方經驗不足、策略錯誤、設備落后、組織混亂,造成了悲劇。另一部分則直接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媒體,認為媒體的功利報道行為最終釀成悲劇。本文旨在通過對媒體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加以分析,從中引出其對我國新聞法制建設的借鑒意義并嘗試從報道突發危機事件的角度給出完善相關法規的建議。
一、事件回顧
(一)9點至15點——劫持發生 氣氛松弛
據幸存者后來回憶,門多薩在劫持之初,表現較為緊張,多次承諾不會傷害人質,甚至為不得已實施劫持向人質表示抱歉。隨后,警方派出談判專家對門多薩進行勸導,門多薩也先后釋放7名人質(其中包括3名兒童)并同意與警方和平解決事件。
(二)15點至18點——雙方僵持 危機醞釀
門多薩之前表示,15點將有大事情發生。但在警方和門多薩弟弟的斡旋之下,門多薩延長了最后時限,并再度釋放2名人質。當日18時左右,形勢突然急轉直下。門多薩接到拒絕其復職要求的信件,鳴槍發泄不滿。隨后,門多薩弟弟遭警察逮捕。不久,門多薩開槍射殺人質,并通過電話表示已經殺害2名人質,事件至此一發不可收拾。
(三)18點至21點——局面失控 多人死傷
混亂中菲籍司機盧邦跳窗逃離大巴,并向警方表示車上15名人質全部身亡,警方信以為真,發動強攻。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混戰,門多薩被狙擊手擊斃。幸存人質獲救。
二、媒體表現
(一)電視媒體在警戒線外對事件進行直播
電臺通過手機對門多薩進行采訪。現場氣氛都在控制之內,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樂觀表示,事件將在15點前平和解決。在本階段媒體記者的報道起到傳播事實、安撫人心的目的,并未發現有直接的負面作用。
(二)電視和電臺記者依然在現場直播
電臺記者打電話勸說門多薩投降。據《紐約時報》的報道,有跡象顯示,門多薩一直通過車內一臺監視器觀看現場直播。[1]因此,門多薩情緒失控,進而開始射殺人質的誘因可能就是看到弟弟被捕的直播畫面。媒體過分詳細地描述犯罪過程,為伺機作案者提供作案辦法和應對之策。[2]因此,本階段媒體的報道影響到了事件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激怒了門多薩,導致流血事件的發生。
(三)媒體記者堅守現場
由于距大巴距離過近,一名香港TVB工作人員被流彈所傷。[3]據鳳凰衛視電視畫面顯示,當門多薩被擊斃后,媒體記者突破警戒線涌向大巴,嚴重阻礙了現場救援工作的開展。
《生活新報》政法新聞部副主任溫星認為,在現場做報道的記者肯定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其實正在以新聞報道的名義,客觀上刺激著劫匪并不斷給劫匪提供著幫助。但他們已經完全顧不上這些了,為什么?因為他們都沉醉在這樣一場“狂歡”之中,以“全程報道”為終極目標,以能勝過其他同行為最大的勝利。[4]
菲律賓當地媒體ABS-CBN、GMA、ANC、Tele-Radyo、Net21andQ和ABC5在300米警戒線外,毫無遺漏地進行了全程直播報道,記者在現場報道時亢奮的語調難以自抑,無怪乎菲律賓專欄作家丹#8226;馬里奧(Dan Mariano)將現場報道的記者描述為“歇斯底里”。[5]
臺灣《蘋果日報》在動新聞中將門多薩描述為“魔警”,并在模擬動畫中過分渲染血腥暴力,極為不妥。事后,臺北市府以動新聞違反“兒少法”媒體分級規定,重罰50萬元新臺幣。[6]
三、對我國新聞法制建設的借鑒意義
治理國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規范新聞傳播活動,也要法制與道德并重。新聞工作作為一種社會職業,需要新聞職業道德來規范其行為。
以新聞自律為核心的新聞職業道德新聞理念在19世紀上半葉應運而生,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7]
媒體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但是,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絕不能忽略自己的道德角色,不能冷冰冰地架起攝像機而置他人于不顧。媒體不光有報道事件的權利,還承擔著“維護和增進全社會利益的職責和義務”。[8]人質事件中,媒體記者的行為間接導致事件惡化,一時間將自己丟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在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9]杰斐遜突出地強調了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在8#8226;23人質事件中,新聞媒體從早上9點至晚上11點,14個小時內不間斷直播報道,報道自由得以充分實現。但是,媒體擁堵大巴嚴重影響最終的人質救援,濫用新聞報道自由權,自律缺失,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而現場警方以及政府官員并未出面在現場對媒體進行組織和管理,致使他律也同樣失效。這樣,新聞自由變成了毫無約束的自由。
筆者認為,我國新聞法制建設應以人質事件媒體報道為鏡鑒,進一步完善新聞法制,明確規定突發事件中媒體責任與規范,以期有法可依,或過渡性的有規可依。筆者有以下建議:1.在突發危機事件中,媒體記者應當恪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客觀公正報道所發生的事件,確保公眾知情權的實現。同時,媒體不應對事件妄加評價。2.在突發危機事件中,例如人質劫持,媒體不得披露警方的部署和行動等信息,以免為犯罪嫌疑人提供反偵察手段,或者誘發犯罪;媒體記者的報道應以不妨礙事件進展和警方偵查為限度。所以,媒體應對自己的報道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將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3.由于突發危機事件的特殊性,部分信息在事件僵持的過程中,不可披露。媒體應開誠布公地告知受眾,并解釋原因,以贏取受眾的信任。
4.媒體應堅持以人為本,減少或避免對受害者的隱私進行披露,不給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媒體不應一味追求所謂的收視率、收聽率和點擊率而漠視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感受與傷痛。
5.媒體在報道中應當恪守職業道德,重視社會效益,不抹煞正義與邪惡的界線;此外,在事件落幕之前,不應通過任何方式采訪或者不恰當地規勸。
6.例如,在人質劫持當中,媒體記者應當假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犯罪嫌疑人都會獲取實況報道的信息。現在資訊和通訊設備高度發達,犯罪嫌疑人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和其它設備獲得直播信息。因此,媒體在報道中時刻應該考慮到劫持者也是“受眾”之一,報道的尺寸應當把握適當。
新聞法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既保障了新聞自由在合理范圍內的有效實施,又是控制濫用新聞自由的主要手段之一。新聞法制的目標是把記者的行為限制在有利于公共利益的范圍之內,以具體的法律法規的形式貫徹新聞自由的法制化原則,符合法律根本原則的新聞自由便加以保障,超越法律原則之外的便加以制約并做出相應的懲罰。只有法制完善,才能保證媒體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獲得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Gunman and 8 Hostages Dead in the Philippines5[N/OL].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0/08/24/world/asia/24phils.html, 2010-08-24.
[2]王軍.傳媒法規與倫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3]香港TVB員工在菲國遭流彈擦傷[N].聯合早報,2010-08-24.
[4]溫星.“媒體狂歡”助推菲律賓人質慘案[N].生活新報,2010-08-30.
[5]DAN MARIANO. Inept cops + hysterical media = Luneta tragedy [N/OL].http://www.manilatimes.net/index.php/opinion/24454-inept-cops--hysterical-media--luneta-traged,2010-08-25.
[6]蘋果日報.動新聞過度模擬犯罪遭重罰50萬[OB/OL].http://news. sina.com.cn/c/,2009-11-26.
[7]陳世華.從“特工門事件”看美國新聞法制[J].青年記者,2007(3-4).
[8]劉巍巍.媒體的社會責任及其倫理討論—對媒體“權利越位”現象的反思[D].上海:復旦大學,2009.
[9](美)邁克爾#8226;埃默里,埃德溫#8226;埃默里等著.展江,殷文譯.美國新聞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