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用擔保制度具有經濟杠桿和風險管理等功能。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是化解金融風險,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在分析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現狀的基礎上,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強發展的措施,以期對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良性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中小企業;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民間擔保
中圖分類號:F279.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21-02
一、中小企業與擔保體系的簡要分析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作為國有大型企業的必要補充,中小企業以其經營方式靈活、組織成本低廉、轉移進退便捷等優勢更能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和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在緩解就業壓力、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一支基礎力量。但同時,中小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有限、資產結構不良、財務管理不健全等特征,決定了融資目前已成為束縛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發展擔保業,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實現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也是各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通行做法。我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實踐始于1992年。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迅速,性質和組織形式多樣化、擔保資金增加、業務能力增強、服務領域拓展,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由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互助擔保機構和商業擔保機構組成。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是信用擔保體系的主體,主要以地方經貿委為主,聯合財政、銀行等部門共同組建,擔保資金主要是地方政府預算撥款。目前,已經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務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均屬于政策扶持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和商業擔保機構分布在我國城鄉社區,以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補充。
二、黑龍江省中小企業及其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非公有制經濟是黑龍江省經濟社會建設的主體力量之一,是黑龍江省加快發展的活力、源泉和希望所在。“十五”以來,黑龍江省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工作堅持了科技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指導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規模不斷壯大,中小企業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黑龍江省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增加至4 000億元,同比增長16%,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8.2%。
但就全國來看,特別是同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黑龍江省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起步晚、規模小、成長慢,還屬于后進的行列。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技術落后、流動資金緊張的現狀在黑龍江省表現得更為突出,商業銀行大量撤并基層營業網點,將有限的資金主要貸給重點行業和效益好的企業,投入生產經營的貸款十分有限。獲得金融信貸支持的中小企業僅占企業的1/3左右,使得中小企業正常的生產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信用擔保體系始建于2000年,10年來,黑龍江省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擔保機構數量顯著增加,擔保貸款業務大幅上升。截至2009年3月,黑龍江省已有各類擔保機構100多家,為中小企業服務的40多家,累計擔保總額已達220億元。政策性擔保機構達到30余家,以省鑫正擔保公司為龍頭、市地縣擔保機構為主體、民營擔保機構為補充的全省擔保體系初步形成。
2009年1月,黑龍江省信用擔保協會成立,進一步釋放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擴大擔保規模;2009年5月,東北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在哈揭牌,這也是省內首家再擔保機構。這標志著黑龍江省擔保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問題分析
盡管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來看,黑龍江省中小企業擔保能力還非常弱,與先進省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無論資本金還是擔保額度還都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還沒有產生十分顯著的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擔保機構規模小。注冊資本金是衡量擔保機構保證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黑龍江省除了鑫正、辰能兩家省級政策性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分別為11.37億元和1億元)規模較大外,其他多數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金都只有數千萬元甚至千萬元左右,對中小企業的增信能力非常有限。
2.擔保機構數量少。雖然前面提及,黑龍江省有各類擔保機構100多家,累計擔保總額已達220億元,但相對于其他省份,黑龍江省的擔保機構數量明顯不足。例如,截至2009年6月,山東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459家,累計擔保1 779億元;截至2009年末,重慶市擔保機構已達126家,累計擔保額達553.1億元。
3.擔保放大倍數低。擔保放大倍數是指擔保資金與擔保貸款的放大比例,是決定擔保機構履約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銀行可以根據5~10的放大倍數為承保企業提供貸款。目前,擔保機構平均放大倍數為5倍,對于一些優質擔保機構,最高的放大到了13倍。浙江省2007年擔保倍數最低的是3倍,最高的是10倍,大部分是5~8倍。而黑龍江省的合作銀行給予擔保機構的最大擔保放大倍數,也不超過5倍。
4.擔保體系不完善。一是黑龍江省現有擔保機構多集中在哈爾濱、牡丹江等少數中心城市,擔保覆蓋面小。其他地市的擔保機構數量很少并且基本上沒有開展擔保業務,一些偏遠市縣中小企業很難得到貸款擔保。二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擔保機構多為政府出資的擔保公司,民間資本引導的擔保機構發展相對緩慢。
5.業務開展不充分。由于經營機制和運營現狀等各方面原因,目前,黑龍江省很多擔保機構的業務開展的不充分,一方面是中小企業巨大的融資需求,苦于借貸無門;另一方面,擔保機構自身的信用擔保額度沒使用多少,擔保余額還不到注冊資本金的2倍,閑置著很大的授信額度不積極出手,擔保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導致了銀行對擔保機構的信任程度和授信額度降低,不利于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擔保業務拓展。
三、促進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保持黑龍江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應全面提升黑龍江省擔保機構整體信用能力,促其盡快發展壯大,以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的環境。其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
加強銀保合作是擔保公司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于防范和化解信貸融資風險、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等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措施包括:鼓勵金融機構根據擔保機構的信用等級和貸款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將擔保放大倍數合理、有效放大;建立風險分擔的機制。按照雙贏的原則,根據雙方的風險控制能力,對擔保貸款發生損失并在擔保機構承擔主要風險損失的前提下,金融機構應承擔一定比例的風險損失;建立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實現資源共享。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創新與擔保機構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除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擔保機構與開發銀行合作外,抓住各商業銀行開展中小企業融資工作試點的契機,推動擔保公司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合作。
(二)進一步加快擔保機構建設
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制度。盡快出臺融資性擔保機構管理辦法,研究制定黑龍江省工業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管理辦法。2008年黑龍江建立了擔保風險補償機制,由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對擔保機構發生的不良債務進行部分代償,試點兩年以來,省內運行良好的擔保機構都得到了補償。要力爭明年在全省14個市建立起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制度,以更好地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二是加快構建再擔保運營體系。構建再擔保公司能夠促進擔保機構市場信用和擔保能力的提升,控制和分散信用擔保體系的風險,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市場的覆蓋面。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提高擔保業在金融部門的誠信度,從而更好地為全市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
(三)多渠道增加擔保機構資本金
除積極爭取利用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增加擔保公司資本金外,應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擴大投入,并確保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如爭取各級財政的信任和支持,積極爭取財政轉移支付補助,以及從其內需資金、扶貧資金、國債資金、政府信貸資金等不同渠道獲得資金等;進一步擴大擔保機構規模,建立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擔保機構,并將其作為政府工作考核的一項主要指標。此外,要著力發展民間擔保機構。民間擔保機構貸款手續簡便,服務方式靈活,融資速度快,是信用擔保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四)完善擔保體系的其他方面
主要包括:一是加大對擔保機構的扶持力度。重點對運行良好、管理規范、社會效益顯著的擔保機構進行扶持,對實行擔保貸款的金融機構和符合條件的擔保機構安排專項資金進行獎勵等。此外,為民營及中小企業貸款擔保的民間擔保機構,政府應給予稅費減免、激勵政策和一定比例的補償,以促進民間擔保機構不斷做強做大。二是加大對從業人員素質培養力度。職工素質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應通過開展大規模、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參考文獻:
[1] 劉小輝,李丹,王君英. 建立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對策[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 楊先仙.黑龍江省中小企業政策性信用擔保體系發展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
[3]劉降斌,張洪菲.中小企業政策性擔保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業經濟,2010,(1).
[4] 于敏.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風險及防范[J].會計之友,2009,(6).
[5] 郭倩.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控制研究[J].金融經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