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既是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也是一個關系長遠發展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針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日益突出,各地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來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與再就業的問題。概述了新疆近些年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指出了政策產生的主要效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為進一步完善政策以提高新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提出了一些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新疆;促進政策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69-02
隨著擴招后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開始逐年加劇。本文從定位于促進就業需求、促進就業供給、促進就業供需匹配三方面的政策入手來對新疆近些年來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措施進行概括,重點分析新疆目前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產生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及應采取的對策。
一、新疆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概況
(一)定位于促進就業的政策
新疆自治區政府實施了基層緊缺人才補充計劃、大學生繼續升學計劃和大學生就業項目拓展計劃。招募高校畢業生到地(州)、縣、鎮、場支教、支醫和扶貧,選拔高校畢業生進入基層公務員隊伍,實施村村有大學生工程,為農村建設提供人才;通過高校擴招研究生來使部分即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繼續升學;新增公益性崗位,為登記失業1年以上的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鼓勵企業招聘少數民族大學生,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征招高校畢業生入伍,既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又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開辟新途徑。2008年,自治區9所高校與昌吉州人事局簽訂合作協議書,建立校企合作就業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拓寬高校就業渠道,為企業培養專門人才。
(二)定位于促進就業供給的政策
政府和學校實施了南疆四地(州)500名農村中小學雙語教師免費特培生計劃,在5個地(州)、10個縣(市)、20個單位建立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各院校推行“雙證書”(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利用課余和假期舉辦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強化少數民族大中專畢業生漢語言能力培訓,提高畢業生就業和創業能力;實施就業援助計劃,當年9月1日后仍不能就業的應屆高校畢業生由入學前戶籍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進行失業登記,獲取就業援助,家庭困難者可接受“一對一”的援助計劃。汶川地震后,自治區對地震災區高校畢業生實施就業援助。按照“優先安排,重點推薦,保障上崗”的原則,幫助災區學生就業;自治區教育廳對全國地震災區在新疆高校學習的災區學生每人發500元補助金,有災區生源的高校采取發補助金和生活補貼等措施。
(三)促進就業供需匹配的政策
為更好地提供職業指導,完善信息服務,促進就業供需匹配,區政府進一步完善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建設,與國家教育部協調有關部委聯合舉辦了部分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網上招聘活動,實行就業服務活動計劃,與有關部門共同組織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招聘會,各級公共職介機構和街道、社會勞動保障機構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政策宣傳和專場招聘活動。自治區學聯組織自治區高校大學生校友創業報告團,通過邀請就業創業典型作報告的方式,進一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到基層廣闊天地建功立業的思想觀念。
二、政策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效果
1.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在自治區現行條件下,對于提升該區大學生的總體素質和技能水平、改善大學生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匹配的現狀是比較有效的,且沒有顯著負效應。
2.大學生村官改善了農村隊伍的人才結構,提高了村干部的整體素質,開拓了培養選拔干部的新途徑,對新農村的建設也將產生重大影響。
3.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和大學生就業見習計劃提高了勞動力供需間匹配的效率,提升了大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實踐經驗。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和見習機會,提升了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適應社會需求的應聘能力。此外,通過實行大學生就業援助計劃,優先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就業困難的“雙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4.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還是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沒有有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與再就業難的問題,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率近年來一直不到50%。
5.許多促進政策只是流于形式而沒有真正落實,主要是由于實施力度不夠且政策不配套,以及對政策的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不夠,使得政策與用人單位利益不掛鉤,導致政策實施的含金量低。如鼓勵企業招聘少數民族大學生、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計劃等。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自治區政府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財政投入機制不夠完善。自治區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資金投入較少,政策的覆蓋率不高,且大學生對政策的認知度偏低。由于現階段自治區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所以政府對于勞動力市場政策性的投入主要是保證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等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的投入較少,使很多政策的實施效果甚微。
2.大學生就業缺乏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地方政府應積極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特別是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然而,自治區雖然在各院校推行了創業培訓,但全區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認識還是不夠,政策的扶持和財政的資金投入也不多。
3.高校畢業生的指導工作流于形式。學校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對現階段社會最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了解不深不透,就業指導課內容空洞,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就業指導教師不夠專業且數量嚴重不足,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因而導致大學畢業生對接受就業指導缺乏興趣,指導的效果不明顯。多數高校沒有開設正規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更缺少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設置的職業指導、職業素養培訓。
4.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不夠完善。大學畢業生就業招聘會的組織形式過于簡單,缺乏針對性,致使簽約率低。教育、人事、勞動等部門相互溝通較少,使就業信息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網上求職是深受大學畢業生歡迎的方式,但自治區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嚴重滯后。
三、政策建議
(一)加大對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擴大其覆蓋面
目前,自治區對于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資金投入不足,這樣勢必會影響政策效應的發揮。因此,必須加大對政策的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擴大政策的覆蓋范圍,將更多的大學生納入政策扶持之中。如現已實施的“三支一扶”和“大學生村官”計劃等還可以擴大名額,加大激勵力度,吸引更廣泛的大學生主動參與到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之中。
(二)調整和落實自治區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內容
自治區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內容還比較單一,且缺乏針對性。所以,要針對自治區大學生失業者的構成特點和大學生供需矛盾,調整治理政策,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職業見習、就業援助等改善大學生供給計劃,使其更符合用人單位需求,進而提高大學生供需匹配程度。在考量促進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內容時,不僅要注重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實用性,還應關注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步實施。還有,在鼓勵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的支持力度與配套措施上還需加大和完善。
(三)高校要開展就業市場分析和畢業生跟蹤調查
高校要主動開展就業市場需求分析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的需求變化,及時增減專業,努力拓寬專業的適應性,特別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還要加大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保證就業指導部門人員、經費的落實,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長期穩定合作,廣泛收集和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完善各項就業指導服務。就業指導部門還要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認清就業形勢,全面開展成才指導、素質指導、求職技巧指導和創業精神的培養,讓學生以積極的進取心態、過硬的知識技能和優良的綜合素質,去參與就業競爭或創業,迎接挑戰,獲得成功。
(四)建設有地區特色的就業服務體系
自治區應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就業服務體系,應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就業服務,其中要重點注意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職業培訓、求職輔導等服務。最后,各類就業機構應該被賦予明確的職責分工,并在各自的專業化發展中獲得更高的協作效率,促進自治區就業服務體系的成熟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大學生就業難與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國勞動,2006,(4):17-19.
[2] 楊宜勇.實行更加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EB/OL]·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8-30/000002614545.html,2007-08-30.
[3] 陳巒,馬小潔,姜波,等.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研究[J].廣西輕工業,2009,(2):109-111.
[4] 聶偉.“高校就業政策與相關制度”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J].現代商業,2009,(3):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