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的形成,從理論上看,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基礎,以生態經濟復合系統論為理論依據,以和諧社會理念為價值目標,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具有廣泛的理論準備。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經濟區;發展戰略;理論準備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40-02
任何一個經濟發展戰略,都是在一定思想理論指導下的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是一個包含生態戰略、經濟戰略、區域戰略、流域戰略等在內的復合戰略,它的產生具有廣泛的理論準備。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形成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基礎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針對資源削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提出的,即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它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責任,并有相應的道德水準。其理論特征表現為生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 而且它們之間是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指出了一條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為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思想模式, 使傳統發展觀從以單純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發展, 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 從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轉向長期利益、整體利益的發展, 從物質資源推動型轉向科技與知識推動型的發展。
“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其實質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基礎,運用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對全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復合系統進行結構改善和功能強化;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在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的前提下,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持續、穩定與協調發展。”[1]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發展目標、手段、任務、意義等方面考察,可持續發展觀是貫穿整個戰略的一條主線,兩者要求是一致的。如從戰略意義看“努力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子,遵循產業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產業化的理念,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合理利用資源,發展生態經濟,這有助于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邁進,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示范。”“加強生態建設,強化環境保護,推廣生態文化,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應有貢獻,這有助于消除國際社會上的一些憂慮、懷疑和誤解,有助于為我國開展國際生態經濟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臺,展示作為大國負責任”,樹立了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僅此即可以看出,它與可持續發展觀意義是相同的, 都有利于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理論基礎的。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形成以生態經濟復合系統論為理論依據
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相互滲透而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合系統。從系統的整體性原則來看,生態和經濟兩個子系統是對立統一、彼此依存、不能分割的。因此,既要尊重生態原理,又要尊重經濟規律,保持兩者協調發展。生態子系統是經濟子系統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子系統是生態子系統發展的轉化器,可以使生態子系統產生巨大的效益。生態經濟系統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它的承載力具有一定的再生性、修復性和遞增性,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富有彈性和代謝功能的有機整體。生態系統可以在壓力不超過生態閾限的情況下,不斷提高自身功能和負載能力,不斷增加產量,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和更優化的生態效益,但當人類為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使經濟發展超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時,便打破了系統內部的平衡機制,即外界干擾一旦超過生態閾限,生態系統就會被破壞,甚至瓦解。”所以,經濟的發展必須與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相匹配,通過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各自的運動及循環渠道進行耦合,達到維持平衡狀態,實現經濟與生態雙重有序性,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相互轉化。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可以通過技術中介,使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化成為可能。
正是依據以上原理,江西省委書記蘇榮指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一方面,生態系統具有可開發、可利用的價值,可轉化為經濟價值;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有利于用更多的財力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招商引資、招商選資,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兩者互相產生正向乘數效應。”
由此可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就是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實現兩者平衡和良性循環,其理論依據就是生態經濟復合系統論。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形成以和諧社會理念為價值目標
和諧社會作為一種執政理念,體現了我黨的政治智慧和傳統的人文思想。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從開放的視角看,既包括單純社會領域內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平公正和諧,又包括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協調及各自內部協調,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及人自身和諧等。作為一種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價值追求,和諧社會一直是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一個永恒的期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形成以和諧社會理念為價值目標。從經濟角度看,和諧社會價值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奠定物質基礎,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體現了和諧社會對經濟發展的價值目標,就是堅持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統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一代地永續發展。
2.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區域發展的不協調,影響生產力的整體布局和發展。目前,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發展差距過大,已制約和諧社會構建。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中體現和諧社會的區域價值目標,就是實施中部崛起,使鄱陽湖區成為承東啟西的樞紐、東西互動和南北合作的支撐點,對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重要作用。
3.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傳統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自然成為人們征服的對象。和諧社會理念人既是社會人,又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應該把人還原到自然中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休戚與共家園的價值目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把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作了詮釋,就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生態文明之路。
由此得之,和諧社會理念的目標,從經濟角度看,就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的價值目標。
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形成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
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科學發展觀是我黨統領一切工作的指導思想,當然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江西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生動的實踐,是要遵循建設生態文明的總體方向,把科學發展觀的四大要求有機統一起來,把生態和經濟兩大命題有機統一起來,把開發和保護兩大主要任務有機統一起來。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就是要從全局著眼、從長遠出發,下決心保護好鄱陽湖的生態環境,使江西在科學發展的同時,環境更優美。
2.科學發展觀決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本質內涵。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之路。這一本質內涵從內容到形式都受科學發展觀所決定、所影響。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是第一要務”,決定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必須把發展作為核心。江西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必須堅持發展不動搖,不能只講保護,不講發展,不能守著青山綠水受窮、抱著“金飯碗”討飯,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更好地為全省人民和子孫后代造福。特色是生態,突出生態就是為了更好節約和有效利用。要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絕不能為了眼前的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干“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蠢事。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的科學性,決定了必須轉變傳統發展不科學的方式,使發展有新思路新舉措。江西還沒有完全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就在能不能很好地轉變發展方式。當今世界,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嚴峻。如何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國際性的重大課題。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通過不斷探索,積極實踐,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路子,破解經濟發展必然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世界難題,使江西人民既能過上現代化生活,又切實保護好、建設好、發展好江西的青山綠水。
從上述兩方面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處于指導思想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蓉,梁云,田雙全.生態經濟區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EB/OL].http://www.hafgj.com/moba.aspx?id=324.
[2] 國家發展改革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N].江西日報,2010-02-26.
[3] 江西省社科院課題組.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欠發達地區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模式的探索[J].江西社會科學,2008,(8).
[4] 郭東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目標指向與戰略任務[EB/OL].http://www.jxnews.com.cn/jxrb/system/2010/02/22/011312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