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財政支出重要組成部分的軍費,應適應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評價體系,以客觀衡量支出的實際效果。在分析建立軍費支出效益評價體系必要性的基礎上,就指標體系建立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指標體系結構和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軍費支出;效益;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81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93-02
隨著中國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建立,強化財政收支管理與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已經成為中國各級財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級財政部門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財政支出效益評價研究,為轉變財政管理職能,提高財政預算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據。作為財政支出重要組成部分的軍費支出,也應適應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效益評價體系,以客觀衡量軍費支出的實際效果,為不斷完善軍費管理政策體系和預算制度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建立軍費支出效益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1.開展軍費支出效益評價,能夠強化軍費支出管理職能。通過科學的指標和方法,對軍費資金的運行情況和產生的效益狀況進行追蹤考評,有利于促進軍費支出管理的科學化和效益化,進一步轉變和強化軍費支出的管理職能。
2.開展軍費支出效益評價,有利于改進軍費支出監督方式。軍費支出效益評價是按照市場經濟的管理要求對軍費支出實行的約束與激勵,對軍費投入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進行科學的衡量與比較,以綜合判斷支出管理水平、風險程度和實際產生的效益,能夠強化軍費支出監督手段,引導和規范軍費支出管理行為。
3.開展軍費支出效益評價,能夠提高軍費支出決策水平。通過分析評價軍費資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經濟性,評價軍費支出產生的軍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客觀反映軍費支出政策的先進性與有效性,不斷總結軍費支出管理經驗,為提高軍費分配決策水平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二、建立軍費支出效益評價體系的原則及方法
建立科學合理的軍費支出效益評價體系,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1)現實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突出軍費支出的重點領域和特色。可操作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并設計相應的考核體系。(2)針對性和兼容性相結合的原則,評價體系的設置必須具有針對性,但又要把握好共性與個性指標的銜接問題。(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使評價結果更加合理、準確地反映資金使用的各種實際情況。
對于軍費支出的效益可以按照以下評價方法進行評價。(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將一定時期內項目的總成本與總收益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多個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該方法適用于成本和效益都能準確計量的項目評價,但對于成本和收益都無法用貨幣計量的項目則無能為力。(2)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適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該方法只計算項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條件下分析其成本費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為原則來確定最終的支出項目。(3)綜合指數法,即在多種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權數計算出綜合經濟效益指數。該方法目前被中國多個部門采用,評價的準確度較高、較全面,但在指標選擇、標準值確定及權數計算方面較復雜,操作難度相對較大。(4)公眾評判法,對于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支出項目,可以選擇有關專家進行評估,并對廣大官兵或者社會公眾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判其效益,具有民主性、公開性的特點。
三、軍費支出效益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現實的軍費支出框架下,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應著重考慮規模、結構、項目及部門(單位) 四個子指標體系。
1.規模效益指標體系。該體系著重于評價軍費支出總規模效益及其分類別支出的效益, 是軍費支出和分類別總效益的體現, 可以用如下五個指標予以表示:
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占GDP的比重=當期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當期國民生產總值×100%
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貢獻率=當期有效建設性支出值/ 當期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100%
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固定資產形成率=當期固定資產形成總額/當期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100%
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消耗性支出比率=當期維持性支出總額/當期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100%
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間接效益比率=當期有效非固定資產的建設性支出總額/當期軍費支出(分類別支出)×100%
指標里“有效”是指通過審核和驗收的合理項目和正確的指揮管理者的決策及努力兩個方面。
在規模效益指標的設計中, 還可以對不同時期比例進行加總分析, 也可以對同類國家軍隊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
2.結構效益指標體系。該體系主要評價軍費支出結構效益, 包括各類支出費用結構及支出類別中項目間的結構, 可以用以下指標表示。
各類支出占軍費支出的比重=當期某類支出總額/當期軍費總支出總額×100%
各軍兵種支出類別的比重=當期某軍兵種支出總額/ 當期軍費總支出總額×100%
各項目支出類別的比重=當期某項目支出總額/當期類別支出總額×100%
在結構效益指標評價中, 關鍵是要建立“標準值”, 即各類比重的動態最優值。“標準值”的建立, 應在綜合各有關因素的基礎上, 進行歷史的、中外的比較分析, 并且比較各類支出(項目) 的綜合效益, 以“標準值”作為其評價標準。
3.項目效益指標體系。軍費支出項目效益評價是整個支出評價的重點。由于各項支出類別復雜, 相互之間不可比, 因而只能根據不同類別分別設計評價指標。但任何一個軍費支出項目又都應包括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 因而也可在共同性的指標下再進行細分。比如:
支出項目的效益率=期間支出項目的成果/期間項目支出總額×100%
軍費資源使用成果率=軍費支出項目成果/軍費項目支出總額×100%
這兩個指標僅僅是提供了一種思路, 在具體的指標設計中, 還須綜合考慮多重因素的影響, 如對軍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部隊戰斗力的提升、單位人員素質的改善、人員待遇的滿足程度等等, 針對不同的支出項目設立相應的評價指標。與此同時,還要尋找出各有關支出項目的外源性制約因素, 以期能提供軍費支出效益最大化的模式, 建立起科學的支出項目評價指標子系統。
4.部門(單位) 效益指標體系。對部門(單位) 效益評價主要是考核其行政效率和履行職能的成本, 可以下列兩個指標進行評價。
履行職能的標準成本率=履行某項職能的實際成本/履行某項職能的標準成本×100%;
政策目標(計劃)完成率=政策目標(計劃)完成數量/政策目標(計劃)數量×100%。
對部門(單位) 效益評價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無論是行政管理成本的高低還是政策目標的完成情況,其影響因素多種多樣, 且具有不確定性。“標準成本”的確定也只能是一個大致的狀況, 因而要進行準確的評價, 難度是相當大的。
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幾個問題
軍費支出效益評價體系設置是一個十分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當前軍費支出效益評價工作在評價標準、指標體系、評價組織程序、評價工作效應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開展支出評價工作,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探索解決。
1.研究制定評價工作體系,逐步擴大評價試點范圍。軍費支出涉及眾多行業和領域,類別各異、情況復雜,因此,評價工作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推進。目前,應盡快選擇對有代表性和重大影響力的支出類型項目和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試點評價,探索出一套較為成熟的、操作性和指導性較強的評價工作體系。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試點試行工作范圍。
2.建立評價工作信息庫。一是要收集支出項目立項決策、建設實施等全過程的實際結果和實際發生的各類技術經濟指標和數據資料,并同預期的各類指標和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總結原因和教訓;二是建立項目監測工作體系,為項目管理部門提供項目進展情況,反映存在的問題;三是建立全軍評價數據庫,為實施宏觀評價和宏觀管理提供基礎依據。
3.研究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要研究和制定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管理辦法,規范評價工作結果的運用;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規范,對項目具體執行行為和各有關責任人實施有效制約和監督。同時對評價中反映出的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項目質量等方面的問題,采取措施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評價工作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程慶.論軍費支出效益考評機制的建立[J].軍事經濟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