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改變了中國企業運行和管理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在競爭中遭遇困境是不能避免的,而解決競爭困境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通過論述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探索技術創新動力的困境,指出心理資本是提供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的真正來源。
關鍵詞: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13-02
一、中國企業擺脫競爭困境的出路在于技術創新
中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而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中國企業在國際中的競爭力成為了非常關鍵的要素。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改變了中國企業運行和管理的外部環境,生產要素的國際化、企業經營一體化的趨勢,使得中國企業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人才外流的壓力、被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淘汰的壓力越來越大。雖然目前中國企業以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國際競爭中還勉強占有一席之地,但這種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并非長遠之計,現在沿海地區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遭遇競爭危機必然存在。
隨著信息傳遞速度加快和企業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消費者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期望越來越高,企業競爭戰線已經從產品銷售延伸到了研發階段,經濟全球化,使得技術創新在企業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了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力量。然而,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中國每年有大量的產品生產出來,但由于缺少核心技術,中國生產的多種產品,如手機價格的20%、計算機價格的30%、程控數控機床價格的40%,不得不付給國外專利擁有者。根據相關資料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0%~80%,而中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左右。如據學者惠樹鵬測度,中國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靠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其貢獻率達到53.18%,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僅為46.82%。在對國外技術依賴上,發達國家的技術依存度為10%,其中美國為1.6%、日本為6.6%,而中國的依存度則達到50%以上,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彰顯出來。學者孫冰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技術創新積極性不高進行了總結 ,他認為,技術創新經費不足、來源結構不合理、技術開發機構設置不全、企業創新人員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80%,而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僅為10%~15%),這些頑疾是嚴重影響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原因。因此,不解決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不發掘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源頭,將會嚴重影響到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甚至是生存,并最終影響到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現。
基于以上的思考,筆者認為,(1)中國企業在競爭中遭遇困境是不能避免的;(2)解決中國企業競爭困境,關鍵是依靠技術創新。那么,企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在哪里?
二、人力資本理論與社會資本理論探索技術創新的困境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許多學者從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角度來尋找答案。人力資本認為,通過對生產者進行教育、職業培訓等支出及接受教育時的機會成本,使蘊含于員工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增加,從而極大地改善與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其證明的方式是通過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在教育、職業培訓投資支出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相關性來評述人力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的。從表面看來,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也發現,掌握特定的知識與技能的員工只是改善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具體到人力資本投資方面,人力資本投資取得的技術創新績效否存在過量的問題呢,也就是說,假如投入了1個單位的成本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結果取得了2個單位的創新績效,我們需要思考是否存在只投入0.5個單位的成本就能取得2個單位的創新績效或者能夠取得4個單位的創新績效呢?人力資本效用發揮才是企業真正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人力資本水平很高,但并不一定就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用,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其智謀水平很高,可以認定為具有高水平的人力資本,但“身在曹營心在漢”,始終沒有給曹操獻出有用的計謀。假如徐庶一心一意輔助曹操,也許三分天下的歷史格局會是另外一番風景。把徐庶比做企業員工、曹營比作企業,可以發現,人力資本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作用也許表現的并不充分,還需要尋找另外的要素來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效用。另外,富士康跳樓事件警醒我們,低成本、高回報的人力資本盛宴已經結束,企業的長足穩定與發展創新已經不能靠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主要內容
社會資本理論以關系與聯系為中心概念,認為“企業與外部實體之間的聯系以及企業內部形成的關聯,能加速技術、信息和知識從外部向企業的轉移及其在企業內部擴散,有利于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和成本,從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韋影,2005)。為了加強企業內部與外部的聯系,有效的實施了產學研模式。社會資本理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同人力資本理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一樣,對社會資本的投資是否達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呢?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并且社會資本投資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企業風險?,F實社會中的產學研結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就充分說明這個道理。并且社會資本強調的人際關系與聯系,會因對象不同而呈現出關系密切與聯系緊密程度不同,這種緊密程度的不同與對象所擁有的心理品質是密切相關的。很多學者們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只是促進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此,從心理因素上尋找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充分條件就在所難免了。
三、心理資本探索技術創新動力的價值
2010年7月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心理學年會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Luthans就指出,中國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企業員工的心理資本。他指出,中國目前的人力資本不可謂不豐富,但并沒有充分發揮中國作為人力資本大國的作用,原因就是沒有開發員工的心理資本。因此,本研究認為,這個要尋找的要素就是心理資本。
Martin Seligman(2001)發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主張關注正確的和有益的積極心理研究。在Seligman的《真正的幸福感》(Authentic Happiniess,2002)中,他首次提出了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ial,PsyCal)的設想,提出“也許在我們專注于某事的時候,我們正在為我們的將來投資、建設心理資本”。 Luthans則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應用到組織行為學研究領域,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資和開發而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Luthans,2005)。它是在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人力資本(humaneaPital)和社會資木(socialcaPital)的特點和區別的基礎上提出的強調人的積極心理力量的“積極心理資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概念。可以看出,心理資本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成為個體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依據;進行類比,企業所擁有的群體心理資本狀況也同樣超越了企業擁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憑借,技術創新必然和企業所擁有的心理資本狀況密切相關。可以這樣認為,心理資本理論在管理學領域更多地適用于人力資源管理和積極組織行為學領域,但由于心理資本主張的對個體投資和開發為個體獲得競爭優勢,且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理念,為應用于技術創新研究領域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因為技術創新動力的大小,技術創新績效的體現,歸根到底是企業員工不斷創造、發揮潛能的結果。
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目的是為了不斷獲取競爭優勢。長期以來,學術和實踐都認為,通過設置不同行業進入壁壘可以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如通過專利保護、政府扶持、技術領先等方式來保持長久的競爭力。但技術的快速傳播,不斷的創新產品和技術的出現,政府管制的不斷變化,已經逐漸消蝕了這些壁壘。當今社會,人們更加關注由“靈活(nexibihty)、創新(innovation)、對市場的快速反應(speed-to-market)、對員工知識、經驗、技能和專業性的有效管理和開發等人力資本因素的作用”。 伴隨的是個體感知到的壓力增大,組織成員越來越多地出現各種與工作壓力相關的生理或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個人和組織的工作效率。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員工心理資源是組織獲取競爭優勢的又一重要來源。眾多研究也表明,員工優秀的心理素質、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的工作態度等心理資源是組織產生高績效的重要源泉。因此可以這樣認為,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源必然與企業員工心理資本有密切聯系。
參考文獻:
[1] 蔡進雄.論心理資本與學校經營領導[J].臺灣教育雙月刊,2006,(639).
[2] 丁鳳琴.心理資本與主管幸福感的關系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2010,(1).
[3] 方偉,李超平.工作要求、資源模型與工作倦?。盒睦碣Y本調節作用的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8.
[4] 蔣建武,趙曙明.心理資本與戰略人力資源管理[J].經濟管理,2007,(9).
[5] Zhu,W, Avolio,B.J.(2006).The impact of efficacy on work attitudes across culture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1.
[6] Luthans,K W,and Jensen,S M·The linkage betw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al mission:A study of nurse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05,35(6):304-310.
[7] Luthans,F,Avey,J B,and Avolio,B J·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ment:Toward a micro-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rganziationa Behavior,2006,27:387-393.
[8] 孫冰.企業技術創新動力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