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論和實踐研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進行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對促進土地整理理論體系的形成,規范與指導土地整理的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參考了諸多文獻的基礎上,從土地整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方面入手,構建了土地整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相結合,對阜康市水磨溝鄉土地整理項目進行了實證分析。評價結果表明:土地整理項目總體比較成功,通過整理大大提高了項目區的土地綜合效益,得到了較好的成果。
關鍵詞: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276-03
土地整理是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在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不僅有著顯著的經濟效益,更有其特有的相應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本文的研究范圍僅限于農用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內涵
土地整理綜合效益是指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綜合,這三者效益是互相影響、相互依存、彼此相關的。經濟效益是指投資行為主體或其他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待整理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的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是衡量土地開發整理投資收益的重要指標。社會效益是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社會效益是衡量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生態效益是指土地整理投資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使得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生態效應。生態效益是衡量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指標。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指標選取原則,結合數據資料的可得性,建立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目標層是土地整理綜合效益,準則層是經濟效益(B1)、社會效益(B2)、生態效益(B3),指標層為12個指標。具體如圖1所示。
(二)指標描述
1.靜態投資收益率(C1):凈收益/總投資×100%
2.農業總產值增加率(C2):(整理后的農業總產值-整理前的農業總產值)/整理前的農業總產值×100%
3.農地單產增加率(C3):(整理后每公頃土地的單產-整理前每公頃土地的單產)/整理前每公頃土地單產×100%
4.土地利用率增加值(C4):整理后的土地利用率-整理前的土地利用率
5.道路長度增加率(C5):(整理后的道路總長度-整理前的道路總長度)/整理前的道路總長度×100%
6.人均耕地面積增加率(C6):(整理后的人均耕地面積-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積)/整理前的人均耕地面積×100%
7.群眾支持率(C7):項目區支持土地整理的人口數/項目區總人口數×100%
8.新增耕地率(C8):新增耕地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9.林草覆蓋率(C9):林草地面積/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00%
10.灌溉水利用系數增加值(C10):(整理后灌溉水利用系數-整理前灌溉水利用系數)×100%
11.土地墾殖率(C11):耕地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12.綠色植被覆蓋率增加值(C12):(整理后農作物、林地、草地總面積-整理前農作物、林地、草地總面積)/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00%
三、評價方法及過程
本文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先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進行權重的計算,將復雜的系統層次化、簡單化;再根據模糊數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指標進行計算,得出評價結果。將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判法優化結合,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一)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將專家經驗和數學定量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層次分析法,根據指標的相互重要性構造比較矩陣,通過矩陣計算得到各層次因素、因子的權重。判斷同層因素權數分配是否合理,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采用CR=CI/RI,式中CI=(λmax-n)/(n-1),為判斷矩陣一致性指標,CI的值越小就表明判斷矩陣接近于完全一致性,λmax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不同維數比較矩陣的隨機性指標也不同(見表1)。
(二)評價指標參考標準的確定
本文的整理效益評價是基于項目實施后指標值的對比進行的,通過和本地區已完成的其他土地整理項目相關指標的對比和取舍,作為參照標準,并且作為專家打分依據(見表2)。
(三)專家對土地整理效益做模糊評價
本文將評價指標參照標準設定為優、良、中、差、劣5個等級來評判土地整理的效果。筆者邀請了7位土地整理方面的專家根據整理后的實際效果,結合經驗,對項目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指標進行評判。
(四)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1.建立評價因素集(即指標集)U={u1,u2,…,un};
2.將評語建立評價語集V={v1,v2,…,vn}={優,良,中,差,劣}
3.確定指標權重,建立權重集合A={a1,a2,…,an},它是U上的模糊子集,反映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其中ai為第i個評價指標對應的權重,且■a■=1,a■≥0,ai≥0。
4.構建評價矩陣(隸屬度矩陣)
假設對第i個評價因素Ui進行單因素評價,得到一個相對于Vj的迷糊向量Ri={vi1,vi2,…,vin}(i=1,2,…N),rij是相對于第i個評價因素ui給予vj評語的隸屬度(j=1,2,…n),且0 R=R■R■R■=r■ r■ … r■r■ r■ … r■r■ r■ … r■ 對矩陣A和R作模糊矩陣乘法得:B=A*R,再利用M(∧,∨)算子,得出評價值。最后將評判結果根據階梯結構逐級向上匯總,從而得出整個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結論。 四、實證研究 (一)項目區概況 項目區位于阜康市水磨溝鄉柳城子西村,地理坐標位于東經87°51′10″—87°54′01″,北緯45°16′01″—45°18′09″。總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候屬溫帶大陸型干旱氣候,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年平均氣溫6.6℃。項目區除了現有部分未利用地植被以荒草為主外,其他耕地區域多數已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以及苜蓿等牧草品種。周邊道路防護林以及其他林地所種植的樹種主要為新疆楊。 全鄉總人口3 472人,其中牧民人口2 099人,有哈薩克、漢、回、維吾爾4個民族;全鄉工農業總產值17 189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4 480元,主導產業畜牧業產值2 340萬元,種植業360萬元,二三產業12 615萬元;另外,該鄉還有煤礦、砂石廠等企業。 (二)項目區綜合效益評價 1.計算指標權重 根據專家意見,結合各指標在土地整理綜合效益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小,構造出指標間相對重要性比較判斷矩陣。 (1)構造判斷矩陣 土地整理綜合效益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表3): λmax=3.009,Ai=[0.540,0.297,0.163],CI=0.005,RI=0.580,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09<0.1,經檢驗,滿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表4): λmax=4.041,Ai=[0.406,0.194,0.306,0.094],CI=0.014,RI=0.900,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16<0.1,經檢驗,滿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社會效益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表5): λmax=4.060,Ai=[0.232,0.138,0.138,0.492],CI=0.020,RI=0.900,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02<0.1,經檢驗,滿意一致性要求。 土地整理生態效益的相對重要性判斷矩陣(表6): λmax=4.000,Ai=[0.333,0.333,0.167,0.167],CI=0.000,RI=0.900,隨機一致性指標CR=0.000<0.1,經檢驗,滿意一致性要求。 (2)一致性檢驗 根據比較矩陣計算出各層次各因子權重:經濟效益是0.540,社會效益是0.297,生態效益是0.163,為檢驗判斷矩陣是否具有滿意一致性,進行一致性檢驗,代入公式CI=(λmax-n)/(n-1),判斷矩陣λmax的最大特征根分別為3.009,4.041,4.060,4.000;判斷矩陣一次性指標CI分別為0.005,0.014,0.020,0,。隨機一致性指標CR=CI/RI<0.1。經檢驗,該判斷矩陣滿意一致性要求。 (3)計算指標的綜合權重(見表7): 2.專家組對單項效益和綜合效益的模糊評價 按照參照標準設定為優、良、中、差、劣5個等級來評判土地整理的效果,7位專家根據整理后的實際效果,對項目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指標進行評判。評價結果見表8。 3.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應用 (1)經濟效益的模糊評判 經濟效益中各個指標的權重為A1=(0.406,0.194,0.306,0.094),由表8可知,專家對經濟效益四個指標的單因素評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陣是: R1=0 0.570.29 0.14 00.140.71014000.140.570.29 0 00.860.140 0 0 A1=(0.406,0.194,0.306,0.094) B1=(0.14,0.406,0.29,0.14,0) 根據最大隸屬度的原則得出,該土地整理項目經濟效益的評價值為0.406,對應評語集為“良”。 (2)社會效益的模糊評判 社會效益中各個指標的權重為A2=(0.232,0.138,0.138, 0.492),由表8可知,專家對社會效益四個指標的單因素評判所得出的模糊矩陣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