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社會帶來了繁榮,但環境問題也接踵而至,成為威脅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企業作為環境資源的主要利用者,保護環境不僅是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企業在厲行環境責任過程中還存在環境立法缺失、環境政策手段單一、企業自身環保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問題,因此,應通過完善環境立法、構建有效的環境政策體系、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等途徑促使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責任;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015-02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于20世紀初始于美國,到了近40年,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和發展,現在它一般被認為是“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所負有的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環境責任源自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主要強調企業和生態自然的關系,是企業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企業環境責任的內涵是:企業在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應該合理利用資源、采取適當的污染防治手段,執行國家的環境保護政策,對社會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
一、我國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現狀
(一)我國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立法情況
企業社會責任觀念自20世紀90年代初引入我國,隨著2001年全球第一個可用于第三方認證的通用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的出臺,我國政府在立法過程中也考慮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環境保護作為企業應盡的一項社會責任,在《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第41條)、《鄉鎮企業法》(第35、36條)、《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22條)、《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第45條)等企業法律法規中作了規定。另外,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還具體分散在自然資源法、環境保護法、稅法等諸多法律法規之中。
(二)我國企業對環境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況
目前,企業環境社會責任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國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認識,尚處于感性認識階段,絕大多數的企業對其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重視,很多企業甚至沒有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環保意識普遍較為淡薄。在現實中,中國企業普遍很少考慮其社會形象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沒有形成對社會環境負責的責任感,僅有個別較大的知名企業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性以及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并在實踐中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污染環境和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較少考慮環境保護,將利潤建立在破壞和污染環境的基礎之上。
(三)企業環境責任的厲行狀況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方面上,還處于從抗拒階段過渡到規避階段的初期。我國的污染物源80%以上都來自于企業,企業儼然已經成為環境壓力的主要主體。根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2008)顯示,2008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241.7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42.3%;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 991.3萬噸,占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5.8%;全國工業煙塵排放量670.7萬噸,占煙塵排放總量的74.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企業與環境的不和諧狀況比較嚴重。據統計,在2006年前兩個半月時間內,國家環??偩忠呀拥礁黝愅话l環境事件報告45起。其中由于企業違法排污造成的環境事件9起,占20%。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增加1單位的GDP,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要高出10倍以上。
三、我國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缺失的成因
(一)我國的環境立法不利于企業厲行環境責任
我國環境立法實行的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然而,我國目前的環境立法對“預防”層面的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忽視事先預防,重視事后治理,偏離了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許多環境立法對于企業違反環境法規的懲治過于依賴經濟手段,而忽視環境整治的生態效益,無法實現以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其次,從環境法律法規的實施過程來看,目前我國對于法律實施的重視程度不夠,執法力度較輕,缺乏高效率的執法機構,不能對企業形成有效的法律約束。一方面,政府在執法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情況,對已有的法律制度實施不力;另一方面,我國缺乏高效率的環境執法機構,一是我國的環境保護部門缺乏足夠的權威性,二是環境管制機構的執法缺乏統一性。
(二)我國環境規制政策對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不健全
有效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夠促使企業自覺厲行環境責任,降低規制成本,實現規制目標。但我國的環境政策在制定與實施中存在著約束不強、激勵不足的問題,不利于激發企業厲行環保責任的自覺性。目前,我國的環境政策中以命令控制型為主的強制性政策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勵作用的環境經濟政策的應用則很有限,如我國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稅種等。另外,我國已有的環境經濟政策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完善。以排污收費為例,按照《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規定,排污單位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廢渣中,同一排污口含有兩種以上有害物質時,應當按收費最高的一種計算。這種單因子的收費方式使企業只承擔其污染行為的部分責任,起不到促進企業治理污染的刺激作用,反而給企業一種規避高收費的方法。
(三)企業自身缺乏環境責任承擔的意識
在傳統經濟學中通常將企業假定為 “經濟人”,企業作為“經濟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進而實現股東利潤最大化,并不需要承擔對于社會的任何公共責,這就造成企業的環境管理缺位。我國很多企業生產技術落后,對資源的消耗巨大,并且造成多種形式的污染,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數企業仍在采用傳統的污染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其次,企業的環境管理文化理念比較落后。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還沒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管理文化,沒有認識到綠色生產、綠色經營、綠色產品給企業帶來的機遇,環境管理的文化理念比較滯后。
四、強化我國企業環境責任的對策
(一)完善環境法律體系
首先,要確立環境優先的環境立法基本原則。在環境立法中,應全面貫徹預防原則,并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原則、預防污染原則、污染者負擔原則、經濟效率原則、污染物綜合控制原則來全面預防企業污染的發生,最終讓環境優先成為環境立法的基本原則。再者,我國要加大對違法企業的經濟懲罰力度,使法律起到應用的威懾作用。我國應進一步明確不履行環保責任企業的法律責任,加大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以提高其違法成本,強化法律的約束作用。另外,還要提高環境管理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我國應根據不同環境的特點、環境管理的實際需要設置環境管理部門,并且實行中央垂直領導,在中央政府設立統一的國家環境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全國的環境。
(二)完善環境政策體系,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目前,我國環境政策在實施中還是政府主導型,以命令控制型的環境管制政策為主,而環境經濟政策和自愿性環境政策的運用還很有限。傳統的命令控制型政策盡管常常能夠確保環境業績得到迅速的、可測量的改善,但它在操作上缺乏靈活性,管制成本較高,不利于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而環境經濟政策能夠通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環境目標,由污染者來承擔污染控制和補救的成本,給予污染企業施加一定的經濟刺激,促使企業自覺厲行環境社會責任,在操作上更具靈活性,實施成本較低。自愿性規制政策與前兩者相比,優勢更加明顯(見表1:環境政策工具比較)。我國應完善規制手段,進一步簡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多運用環境經濟政策手段和自愿性環境規制方式,形成一個混合的環境規制政策體系,提高企業厲行環境責任的積極性。
(三)強化企業環保意識,改良生產模式
企業要適應社會發展,逐漸從傳統的“經濟人”過渡到“社會人”,理性的認識到厲行環境責任給其帶來的機遇,從自身長期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角度考慮,著重企業生態倫理建設,樹立企業綠色文化,在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基礎上盡企業最大努力將環境責任落實到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首先,在產品設計環節,不僅要考慮整個生產過程的無污染、零排放,還要考慮到售后產品的使用是否環保節能直至成為廢棄物的無污染性;重視選材上的無毒無污和節約資源原則,開發綠色生產工藝,建立生態化生產體系。其次,在生產環節,通過改良工藝、更新設備、重新配方來節省能源和資源消耗,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增強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實力,重新設計產品的生產流程,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最后,在銷售環節,要大力實施綠色營銷,放眼于社會經濟的長遠利益與全球利益。
參考文獻:
[1]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 袁家方.企業社會責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白平則.論企業的環境責任[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4] 葉曉丹.論循環經濟下的企業環境責任[D].福州:福州大學,2006.
[5] 李碧珍.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現狀、根源、對策[J].企業經濟,2006, (6).
[6] 王竹林. 綠色經營與企業的社會責任[J].理論導刊,2003,(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