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出現腐敗大案、要案,尤其是一批省部級領導干部在反腐倡廉的關鍵時期的相繼落馬,引起了全國各界的震驚,同時也預示了中國政治體制建設中反腐敗工作的深入。一批高官被懲治,既顯示了我們黨嚴懲腐敗的決心和信心,又說明了中國腐敗問題的嚴重,說明腐敗問題必須引起黨和國家以及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腐敗;根源;危害性;措施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192-02
一、腐敗滋生的根源
腐敗滋生有其歷史的和現實的根源。從歷史的根源來看:原始社會時,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產品沒有剩余,只能滿足一一對應的等量分配,這種絕對的平均下,不會出現腐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勞動產品有了剩余,便出現如何進行調解與分配的權力,由于權力的不正常使用,久而久之,私有制就產生了,接著階級就產生了,階級的產生就會出現腐敗。
從現實狀況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產品日益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變化,但隨之也出現了明顯的問題:中國現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則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物質生活雖有了變化,但人的需求也是不斷增長的,從人的本性來看,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在這種狀況下,自己的收入與欲望之間如果不能一致,如果手中擁有權力,如果沒有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往往就會出現腐敗問題。可以看出,腐敗的產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綜合治理。
二、現階段腐敗現象的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危害性
現階段腐敗現象主要出現在一些掌握有“實權”的“官員”身上或握有“實權”的“行業”和“部門”里。其最突出的表現形式是權力尋租。權力尋租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掌握公權、以權謀私,產生腐敗。如黨內少數腐敗分子以權力占租非法經商。即以權力和影響經營家族生意,借以謀取不當利益。二是部門利益腐敗和行業利益腐敗,行政性和行業壟斷性尋租。即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個人化。一些部門或行業利用在公務活動中的“自由裁決權”,受賄索賄,謀取不當利益。三是權錢交易,即商業賄賂。從腐敗現象滋生的個人問題和社會諸因素分析,現階段的腐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危害性。
1.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利交易,權色交易,方方面面的腐敗行為滋生泛濫,就會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導致人心失衡,導致邪惡肆虐、正義不存;就會破壞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從而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
2.極大地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是衷心擁護的、抱有厚望的。然而,由于一些官員或一個部門、一個行業的腐敗問題,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由于他們手中的職權,由于他們部分地代表著國家和政府的“作為”,因而,他們的腐敗行為,使黨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了損害,使黨和政府的臉上蒙上了陰影,從而有形無形地損害了黨的威信,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相連的關系。如果不堅決地鏟除腐敗,將會動搖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與信任。
3.使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政權受到威脅。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滅亡,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腐敗現象嚴重。腐敗以公共權力謀取私利、損公肥私,違背按勞分配的主體原則。久而久之,公眾利益被過多地剝奪,老百姓就會怨聲載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違背大多數人的利益,就會危及國家政權的生存,危及黨的執政地位。
三、現階段預防腐敗的措施
1.把“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作為防治腐敗的基本理念。一段時期以來,中國所以處于腐敗的高發期,原因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而是改革的不到位。把反腐敗寓于各項重要改革措施之中,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導致腐敗現象發生的深層次問題,是有效預防腐敗的根本途徑。近幾年暴露出的腐敗問題大多與人、權、錢的管理有關,因此要重點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深化體制、機制和制度改革,堵塞漏洞,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一是要積極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全面貫徹中央有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大對貫徹實施情況的檢查力度,逐步完善干部人事工作民主、公開、競爭的制度。同時也要擴大任前的公示制度、公開選拔制度和競爭上崗制度的適用范圍。二是要改革行政審批制度,規范行政審批權力,完善監督機制。建立健全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防止少數人說了算,增加決策的公正性,避免重大決策失誤。三是要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強化資金監管。應該實行部門預算,將部門所有收支均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擴大“群眾參與式預算”試點,將政府涉及社會公眾切身利益的公共項目建設資金,通過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的過程,交給公眾討論,并由公眾決定,使預算編制更加民主、透明。強化對專項資金監管的力度,形成專項資金配置權力的制衡機制。
2.把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為防治腐敗的根本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執政地位,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反腐敗關鍵也在黨內。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維護黨員的主體地位,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不能不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所以,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制度和組織原則;逐步推進黨務公開,健全和完善黨內情況通報、情況反映、黨務信息發布、重大決策征求意見等制度,推進決策的民主化;完善黨代表大會制度,使代表大會成為黨的充分有效的權力機構和民主載體。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和監督制度,使廣大黨員平等地參與黨內政治生活,使黨內權力真正為廣大黨員所掌握。
3.把教育和法制作為防治腐敗的主要途徑。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反腐敗一靠教育,二靠法制。兩者有機結合是防治腐敗的主要途徑。因而,教育和法制必然成為防治腐敗的兩大主要途徑。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設的基礎,這是世界各國反腐敗的普遍經驗。結合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當前,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第一,利益觀教育。要通過教育使領導干部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政治觀念,在此基礎上,牢固樹立正確的利益觀。使他們時刻牢記所擔負的歷史責任,凡事要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第二,群眾觀教育。要通過教育使領導干部樹立執政為民的理念。使他們深刻理解領導就是服務,權力意味著責任,黨必須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夯實我們黨執政的基礎。黨的領導干部要誠心誠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群眾在與我們的黨員干部密切聯系中得到實惠。第三,自律觀教育。要注意培養和提高領導干部的自律意識,使黨的各級干部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管住自己、管住家人、管住身邊的工作人員,絕不能在名利、金錢和美色等誘惑面前跌落下去。法制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根本保障,從根本上防治腐敗還必須依靠法制。我們這里所說的法制既包括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還包括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紀律。只有法制才能使國家公職人員的從政行為受到嚴密的和鋼性的規范,從而使腐敗受到全面的制約,使反腐敗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4.把完善監督機制作為防治腐敗的關鍵環節。第一,構建監督結構體系。按照層次分明、責任清楚的要求,實現對權力運行過程的全方位監督制約。這將使不同監督主體從不同角度對監督對象實施有效監督,形成監督的合力。要把黨政“一把手”作為監督的重點對象。因為,“一把手”權力大,自由裁量權大,出了問題影響大、危害大、破壞力也大。因此,要做到在“一把手”的選任上,凡是群眾對其思想品德和廉潔自律認可度不高的堅決不能提拔;在對現職“一把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時,凡是群眾對其抓黨風廉政建設和自身表率作用認可度不高的,要及時進行廉政談話,提出明確要求,限期改進;對現職“一把手”信訪件較多或較集中的,雖沒有明顯違紀線索,但確實不同程度存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問題的,要及時通過信訪談話等方式對其進行誡免談話和警示教育。第二,改變監督方式。變事后、靜態監督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和動態監督,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督。目前,腐敗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屢禁不止、潛滋暗長的勢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監督環節上的“失靈”,是需要注意研究的問題。要真正防止公共權力的失控和濫用,就必須在堅持對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施以重拳打擊的同時,注意發揮監督系統的“預警”作用、“監控”作用、“制衡”作用,在事前和事中兩個環節上,對帶有苗頭性的問題,及時給予誡勉、函詢和警告,對一些呈滋蔓之勢的問題,要有效地遏制。第三,“置實”監督主體在政府過程和社會過程中的地位。監督主體“虛位”,權力弱化和失衡,是當前監督不力的一個原因。黨章和憲法雖然都分別賦予了黨內黨外各監督主體以監督權,但只是限于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在工作層面上,仍然缺少與黨章和憲法相匹配的、操作性強的監督條例和法規。現在,最有權的監督是自上而下的監督,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自下而上的監督確實較為乏力。而監督最主要和最本質的就在于下級對上級,群眾對權力主體的監督。因此,想要充分發揮各監督主體的職能作用,使其監督不流于形式,最應該做的就是要從擴大知情權、保護權和批評權等監督權人手,“置實”各監督主體的地位,增加其權力的強度,著力解決監督權失衡問題。第四,對紀檢監察機關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實行垂直領導,真正解決同級紀委對同級黨委進行有效監督的問題。紀檢監察機關是專司黨內監督的部門,從目前的體制看,盡管黨內有關規定中有了一些改進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紀委監督同級黨委還是很難,因為紀委所處的地位決定著它說話的分量和力度,特別是派駐機構監督同級黨委就更難。
參考文獻:
[1] 卓澤淵.反腐倡廉的措施[N].法制日報,1999-06-07.
[2] 李炳安.淺析腐敗現象的特點、原因及其對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4).
[3] 劉志堅.論腐敗產生的制度原因及法律對策[J].安陽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