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長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積累的經驗,結合理論指導和案例研究,主要從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說明、有效指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策略兩個方面展開論述。文章分別從課題的選擇、教師的導航、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課程的評價等四個方面做了具體深入地闡述,希望能對教師的研究性學習指導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程 課題 導航 深度和廣度 評價
“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指導能力的研究”課題是我校申報的一個省級課題,研究時間是兩年。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高中必修課,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三部分的內容。我校實施此課題研究的主要載體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為達到最省時、省力,最高效的課題研究成果,我們力求將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社會實踐掛靠起來,以此來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 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說明
1.1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培養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
1.2 研究性學習過程包括準備階段(問題準備、心理準備),實施階段(確定研究課題,制定計劃,準備研究材料,收集資料,進行實驗并獲取數據,處理信息資料和數據,制作圖表,提出觀點或對假設進行證實和證偽等)和總結階段(撰寫報告,答辯,匯報研究過程和結果,對研究的全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等)。每一個階段的每一次活動都必須做出記錄,通過記錄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品質、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有這些都要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活動記錄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跡。
2 教師有效指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個學分(我校根據校情制定的學分賦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個大課題研究,高一7個學分,高二8個學分)。研究性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每位參與新課改的教師都必須承擔指導的任務。
2.1 課程選題的確定應當合理、科學。
2.1.1 選題存在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選題,不僅是研究的課題,還應包括我們所要研究的范圍、內容和方向。所以一個題目的選定是我們著手研究工作極其重要的開端。“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選一個好的課題就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選題一定要正確、恰當、合適。
2.1.2 確定研究課題的指導策略:①關注社會熱點,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研究課題。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從自己的身邊發現可研究的課題。③注重引導學生關注選題的可行性。
2.2 研究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導航作用。在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各個階段,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疑難問題,例如調查問卷設計得是否科學,如何進行訪談,如何安排組員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溝通,如何進行數據分析,如何撰寫調查報告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協調。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成為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學生在研究活動中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中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有序地利用豐富的資源收集、評估、組織和分析相關信息,通過主動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結論,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使自身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本身的許多特質(比如性格、氣質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響和制約著他們參與活動的深度與廣度。
2.4 充分運用評價功能的指導策略。
2.4.1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定位。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進行評價,關系到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我認為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具體應從過程和效果兩個方面進行評價。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重點是學生在“研究性課程”中探究的整個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信息素養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地收集信息并進行整理、組織和分析,教師的指導這時就是一種隱性的過程評價。它指導學生進行價值判斷,引導和激勵學生在研究的領域中不斷探索。它關注的是學習探究的方法和途徑,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和整理材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注重研究過程。課題研究完成后,以評審答辯的形式進行總結,是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評價。效果評價關注學生調查報告或論文、演示文稿或網站的制作與演示效果,強調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對自己探究結果的自我評價。通過過程評價和效果評價,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發展了創新思維,提高了信息素養,獲取了知識,大大激發了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研究性學習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策略。評價一方面是對學生成績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師對學生負責的一種體現。研究性學習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形式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就應該在一種全新的教育評價理念指導下進行新的評價。評價的目的應該不僅僅是為了甄別,更是為了改進;不是為了選擇,而是為了促進;不是為了淘汰,而是為了激勵。發展性評價就是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建議采用發展性評價體系。
3 結論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在教師的組織、導引和幫助下,以學生為活動主體,在充滿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運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探究,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創造性的探究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選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教師的組織、導航和幫助是完成探究任務的保障;學生廣泛深入地參與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多角度豐富的評價是促進學習過程順利進行的動力;學生的創新思維與信息素養的提高是進行研究性學習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我們在研究性學習道路上應該繼續探索,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能,讓每一位參與者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倫強.《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策略與方法研究》,沙市中學,2007.2.22
[2] 《第23、24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選編》,2008.12,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