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剛結束,語文作文題率先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季節”是再平常不過的詞,可福建省各地報登的專家訪談錄中,幾乎異口同聲說此題“看似不難,寫則不易”。不難,則離題幾乎不可能;不易,寫出新意卻需要花一番功夫。
作文的所謂新意,就是創新的表現。寫作能否創新,取決于思路是否敏捷。不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的訓練。故要達到在高考考場上薄發,沒有厚積是完全不可能的。
厚積靠的是學生本身對外界事物、事理的記憶與感悟,并且蘊藏于心。而作文教學則強化了這一過程。作文輔導有效率,直接影響了學生對外界信息的獲取、篩選、提煉與儲存的質量與數量,同時在寫作過程中,把其中的精華藝術地表現于文字。這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還原,實際上就是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創造性思維的特點。作文中所表達出來的意義,不僅是凝練的生活片段,更是帶有作者鮮明而強烈的個人情感或觀點的表露。而這種表露僅僅是生活的小小部分,正如《季節》,你不可能把所知的所有的季節的物象意境全寫在紙上一樣,它必須凝練地,感情地表現生活,這就是薄發。薄發的過程也就是創新的過程。這里我姑且撇開先天對思路敏捷的影響的話題,只談我們作為教師如何認識和實踐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好的文章必是創造性的產物,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開發,正是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中所必需的一項重要內容。
開發創造性思維,主要有如下途徑:
1 學會質疑探究
最著名的故事莫過于清代學者戴震少年時代讀《四書》,先生說《大學》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曾子之得意門生記之。”戴震就問“何以知之?”先生說“朱文公有述”。戴震再問“孔子、曾子是何時人?”答曰“周時人”, 戴再問“周、宋兩代相隔多少時?”答曰“差不多兩千年。” 戴再問“兩千年后的朱文公何以知道什么人口述?什么人記之?”……
質疑的進一步是探究。主動質疑者往往不會讓這些疑問晾在一邊,他必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尋根究底。如,常見的作文題“開卷有益”,正常思維對這種結論性的命題持肯定觀點,但如果善于質疑,發現這里的道理未必正確:開卷真的有益嗎?開什么卷有益?怎樣開有益?怎樣開最有益……一連串質疑而探究出的答案,其實就是創新思維的過程。把它寫成文章,便是一篇不俗的作文。
2 強化開放性意識
開放性是另一個重要特點,它其實就是思維的拓展和延伸,即思路不局限于某個鼓勵的事物,而是積極尋找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系。這種創造的過程就是把有關的信息進行提煉、聯結、組合的過程,這是學生寫作獲取高分的很重要的形式。
2007年高考作文《季節》,這兩個字給人第一感覺就是自然界的四季。如果學生拘泥于對自然界四季的描述,那就根本算不上什么創意;如果學生能夠由此及彼地進行遷移,由自然界的季節聯想到人生是否也有四季,或者選取四季中的某一季來感悟人生,那么,作文的立意就較高了。
對話題的延伸,也能推陳出新。對《季節》這一作文題,如果停留在寫自然界的四季,也未必就是孤立、單一、封閉的思路。若能找到季節之間的內在聯系,由表及里,也能寫出個性文章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四季的輪回”、“春華秋實”(沒有春天的辛勤耕耘,哪來秋天的碩果累累),也都先了生活的哲理。
開放性思維必須有很強的主動性,在平時訓練時,主觀上有求新的意識,就能產生創造的動能,才能做到“望題而不面生難色”,擺脫構思被禁于扣題、思想受窘、“擠牙膏”式的困境。
3 加強多向性思維訓練
多向性即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善于變換角度看問題,正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它改變了常人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思維定式,傳達自己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如,人們總是認為:春蠶到死絲方盡(奉獻),就從不想到春蠶的慵懶,若不是人給現成的桑葉,寧可餓死;對井底青蛙來說,外面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嗎……從反面的角度增強了對事物的認識。其實,眾多的話題,還遠不止正反兩個角度。多角度的切入是創造性思維的最好體現。同樣對“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從劉備敬賢愛賢的角度切入,立意固然好,但缺乏新意。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向切入:孔明固然曠世奇才,怎能肯定劉備會鐵了心來三顧?萬一劉備兩顧不見煩了怎么辦?治亂于天下,一定要三請嗎?這種意識在當今是否適用?若是曹操三顧茅廬,出不出山……這些思路無疑從人們的常規思維中走出來,是非常靈活和新穎的。這種多向思維一旦養成,思維就會活躍,也會容易出新。
多向性思維還表現在出現一組相關的思路,學生還能通過比較加以選取,就不怕沒東西可寫,不怕寫不出新意來。
應該強調的是,多向性思維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思維方式,它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同時還要與眾不同,這需要很強的邏輯性。這里除了上面提到的求知欲和自覺性以外,更要靠課堂上長期的訓練。這項訓練用當成為作文課最總要的內容。
4 學點辯證分析
辯證分析,對中學生的寫作要求可能高了一些,但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又十分必要。所謂辯證思維,就是按辯證邏輯進行思維,是較高的思維形式。如果學生具備了辯證思維的能力,其創造力就大大發展,作文也就更有深度。
對一件事物,人們可以站在自身的角度去看待。面對殘酷的現實,有人認為學屈原好,舍生取義;有人認為學司馬遷好,忍辱茍活,著書傳世,從不同的角度確立自己的觀點。但是,辯證思維不能只是簡單評論“是”與“非”,它必須綜合具體情況,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尋求深刻、豐富的解答。因此就要求學生能從第三者的角度,冷靜地看待事物,準確精辟地分析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對于屈原與司馬遷的抉擇,必須通過當時的政治環境,人物的境遇與個性,甚至從事件的結果對歷史的影響角度進行探究分析,把“舍身”與“茍活”這一組表面對立的詞聯系起來,探究他們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和意義,才能避免以簡單的“是”與“非”給他們下結論。
但是,中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思維中往往有非此即彼的、片面的、絕對化的特點。教師指導這一思維,有很大的難度,在目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條件下,教師只能抓住教材中的一些例子,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指導,如,初中時學過的《為學》一文中提到的學習辦事可以互相轉化,魯迅的《拿來主義》中如何對待中外遺產等,都是很好的辯證思維的例子。
辯證分析,對思維來說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學生若能在作文中充分體現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平時的寫作與考試中必然穩操勝券。
總之,文章是創造的產物。寫文章的過程,正式體現作者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盡力避免“話題+寫作+講評”的訓練模式。我們不否認思路敏捷有天生的因素,我們更重視課堂上的實際訓練,認識并做到這一點,寫作訓練課必然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