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瑞杰(1983-),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商丘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漢翻譯。
張鳳娟(1984-),女,河南開封人,碩士,鄭州華信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
摘要:習語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漢語言學習中占據著一定的比重。本文對英漢語言中有關“狗”的習語進行了分類,并從其意義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進行了對比,從而指出在英漢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習語 差異 文化因素
漢英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漢英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學習的難點。
關于“狗”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哺育動物,種類很多,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一種家畜,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边@是對“狗”的一種公正評價。英語中的解釋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來,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對“狗”的一般性認識上是相同的。然而,在習俗方面,對“狗”的態度上存在著典型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對比,揭示出漢英兩種語言中關于狗的習語的意義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漢英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
1 漢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過書籍、報刊、民間、網絡等途徑共搜集到包含“狗”的習語409條,其中“貶狗”類習語347條,占包含“狗”的習語總量的84.8%。通過逐條分析,對“貶狗”類習語中所包含的意義和感情色彩進行分類統計,大致分為三類。
1.1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如:狗吃桐油——吃的沒有吐的多;狗舔熱油鍋——舔怕燙,不舔舍不得。天落饅頭——狗造化;街頭的狗——誰有吃的跟誰走
狗做為一種雜食性動物,很多東西都能入得其口。在舊社會,特別是廣大農村,人的溫飽問題尚難解決,這也決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須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來吃, “熱油鍋”當然舔不得,但狗又經不住香味的誘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饅頭,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這些都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了狗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黃鼠狼——連撲帶咬;狗生氣咬豬腿——拿別人出氣;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裁縫師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從《說文解字.犬部》:“獨,犬想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币舱捎诠泛枚?、兇殘的性格使得人們對狗產生了條件反射的恐怖和厭惡,見到狗后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一種防備心理,于是便有了“過路人打狗——邊打邊走”。
人們馴養狗而不是其他動物來幫助人打獵獲取食物,看家護院等這類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兇殘的性格。古代地主為了鎮壓不服從于他的農民,往往會養幾條惡狗,平時供它們好吃好喝,以備關鍵時候能出來幫助他們來鎮壓平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惡,不分對象的。這也和它重利忘義、趨炎附勢的性格有關,因為狗只有討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們就通過狗的這些習性來比喻生活中具有這類品質的人,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點。如:文盲寫信——狗屁不通;狗碰木頭樁——無事自忙;掛羊頭賣狗肉——不是真貨;狗戴禮帽——假裝文明人
由于當初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沒有很好的娛樂條件,于是便把狗當成了玩弄的對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著炸,狗嚇得亂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點點下降了。人與狗的地位的懸殊導致人們在看狗時不自覺的就帶上了有色眼鏡,其實就是古代人獸殊途觀念的影響。
總的來說, 漢語中的“貶狗”現象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也即農耕民族的一種文化以及中國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人獸殊途觀念的影響;第三就是語言本身的特點。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肮贰弊怨乓詠矶际且粋€典型的文化語詞。“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容有鄙視、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習語中,“貶狗”現象也較為常見了。
2 英語中關于含“狗”習語的意義分類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甚至把它作為家庭的成員。冷幽默的英國人甚至敢用他們萬能的上帝來開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過來寫,不就是dog狗么?愛狗也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人們會告訴你love me, love my dog,愛我?先愛我的狗,有點像中國的“愛屋及烏”。
因此,這種愛狗的心態使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類似于漢語中說的“你真是走了狗運”,但人家是褒義的,而我們則多少帶點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be top dog(處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關狗的習語:這些習語都是抓住狗的各種性格和特征來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難像漢語的習語那樣進行分類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點。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無聲之狗會咬人,實際是說平靜之水會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說者自說,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費心機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愛吃的特點。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惡習難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讓貪婪的人看管錢財。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應該得到好骨頭)有功者受賞。
2.3 利用狗被寵的特點。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詩人品達羅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頌》(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這樣一句詩: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終有得意時,晨時歡笑夜中悲)。從中可以看出,詩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賤的人”he。但是這詩句就這樣斷章取義地流傳下來,成為我們今天常說的一句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風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相去不遠。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墻。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謀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讓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驚蛇。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一般都是通過狗的一些性格特點來比喻人的一些行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義色彩,雖然少數也含有點貶義色彩,但從語氣來看,也沒有中國有關“狗”的貶義語那么強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語言是一個民族心理的產物,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
3 小結
從以上漢語習語中的“貶狗”現象及其與英語習語的差異中我們可以發現,語言意義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約的。一個詞的詞義究竟是沿著褒義方向引申還是沿著貶義方向發展,往往與民族對該詞的情感、心理的好惡有密切關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這種“制約信息”的文化規約,不了解其他民族語言與本民族語言的相異部分,交際行為所傳達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時還會引起誤解。雖然這些習語在書面表達上不像其他詞匯用的那么頻繁,但是它概括了人們的認識成果,充實了詞匯的寶庫,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在英漢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明白這些習語背后的文化差異,切忌望文生義,從而產生錯誤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4] 李英.從動物習語看中西文化差異[J].語言學研究,2003(6)
[5] 楊為,劉汝榮.隱喻的類型及隱喻體現的英漢認知文化差異[J].吉首大學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