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是改變學生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次學習的革命,它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的積極學習方式,為其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接受式學習 學習方式 改變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總量迅速膨脹的同時,知識的有效使用周期越來越短,交替越來越快。有關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學生階段只能獲得需要知識的10%左右,其余90%的知識都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才能取得,這樣就使學習的時間延長到人的整個一生,使學習的空間延伸到學校外面的整個社會。為此,基礎教育的任務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順應時代的要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能實現終身學習的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新的學習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重視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回歸學習主體,獲得終身學習的動力、能力、知識、方法。
1 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
傳統的教學是貫徹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教學大綱對每章、每節的要求,教師通過備課、上課、布置作業、考試等手段實現教學目的,突破重點、難點。學生的聽、看、記、做都在老師指導下完成,這樣的教學把學生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學生的學習按老師事先設計的程序進行,無疑是被動的,以接受為主。
開展研究性學習打破了原有程序化的教和學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由的,開放的學習環境,教師只是起了組織、指導的作用,更多的是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因此,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是很高的。選題中,除了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課題外,學生還將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一些感興趣的問題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如我校學生所選的“茶文化的研究”“立交橋的安全調查”“中國足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課題。由于學習內容的豐富多彩,問題各不相同,則研究的方法、途徑、步驟、空間、時間、結果均處于開放、靈活的狀態。
2 研究性學習讓學習由書本走向生活
“知識世界”和“生活世界”都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礎。但傳統教育過于關注“知識世界”,在“知識世界”里教育者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為學生設計和規劃。對學生來說,學習就是讀書,就是以書本為中心,讀書成了學生最基本、最主要、最核心的學習方式。而當前的自然、社會仍有許多現象和問題等學生去觀察、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的學習由書本走向了生活,使學生開始研究生活,在生活中的學習。這從近幾年來學生的課題選擇上可見一斑。如“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中學生近視情況調查”“水污染的調查”等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
當然,在學習由書本走向生活時,我們也要重視書本的學習。書本的知識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獲得的,是在生活中學習的基礎,生活中的問題要用書本的知識去分析、解決,是書本學習的拓展和延伸,而從生活中獲得的新信息和新知識又能遷移到書本的學習。因此,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利用書本的學習服務于生活的學習,利用生活的學習促進書本的學習。這就是研究性學習給學習生活帶來的一種新氣息。
3 研究性學習讓學習由單科轉向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
在基礎教育中,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它割裂了知識的整體性,也割裂了人們認識的整體性。當然,在分學科的學習中,學生還是具備了多門學科知識的積累。但這些知識長期處于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中。如果不用,就會被遺忘。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學習內容涉及面相當廣泛,可以是傳統學科,也可以是新興學科,既可以是單科的,也可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這就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個課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從而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備,達到各學科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在“立交橋安全調查”課題中,學生數學知識處理數據,用物理知識分析現象,用計算機統計結果。正是由于研究性學習能引導學生從多學科、多角度把知識融合起來進行綜合思考,從而使學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用全新的角度和思維方法提出解決方案,使學生得到創新快樂,提高創新能力。
4 研究性學習讓學習由個體轉向合作
在信息時代,知識爆炸時代,僅憑個人能力已不可能全部掌握不斷涌現新知識、新技術。也不可能全部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層出不窮的新問題,所以一個人僅憑自己的能力獨闖天下而有所成就已經很難,這就逼迫你不得不參與到各項合作中。一個成功者,往往需要與別人精誠合作。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再局限于現有的教材和已有知識的基礎,大量的信息需要收集、分析和判斷。因此,小組合作成了研究性學習有效的組織手段,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手段,它讓學習由個體轉向了合作,為很少有機會與他人合作的學生提供了合作機會。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通過與同伴的分工合作,共同提出問題,制定方案;通過社會調查、實驗探索等收集信息,共同完成研究課題。從中學生學會如何傾聽他人的意見,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與他人達成一致等,通過合作手段,取得集體成果。
作為一名教師,在學生課題研究過程中,本人盡力去營造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氛圍。首先在人員分工上,盡可能發揮學生的特長,迎合他們的興趣,做到人人有任務,人人有責任,讓學生研究過程中必須相互依賴,讓學生懂得研究中必須互相配合、支持。其次是督促學生完成個人的任務,幫助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組織討論引導學生有效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懂得如何合作。最后,在利用學生的研究結果形成結題報告中,讓學生體驗通過合作取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從而培養學生在工作、學習中的合作意識。
在研究性學習中,盡管學生的研究只是科學研究的模擬,所謂的成果也多是已有知識和結論的“再發現”,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次學習的革命,教育者應幫助、引導學生建立適應他們未來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填灌的對象;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讓學生自主發現規律,自主尋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自主解決問題,變“結論”為“過程”;讓學生走過的每一步有追求,有思考,在參與、發現和體驗中學習,成長,為培養學生開放的思維,創新的精神,實踐的能力,進而樹立學生的自信,挖掘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吉榮.《關于研究性學習》
[2] 諶業鋒.《高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