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并提高認識和運用歷史的能力,這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而現在,歷史又即將面臨中考,課時沒有增加,要教的知識還是那么多,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把更多行之有效地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而比較法就是非常適合九年級歷史教學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 比較法 教學
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人類社會的歷史雖然漫長,但始終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制約和促進下有規律地延續。如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改革變法造就繁榮盛世。歷史的發生雖然是不可預料的且無法挽回,但又反復再現著驚人相似的歷史現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亂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導學生從歷史聯系中考察歷史現象,通過比較發現異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于學好歷史實在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運用比較法的目的有哪些。
1 通過比較,區別異同
區別各種歷史現象的異同是運用比較法的基本目的。如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學生常常會忽略二月革命,或誤以為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通過比較則一目了然。這是俄國革命的兩個階段,前者屬于資產階級革命,后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其背景、任務、結果都不相同。又如古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通過比較這兩個城邦的地理位置、經濟形式、社會風尚、政治體制的不同,讓學生認識到這是兩種不同形態的奴隸制。
2 通過比較,找到規律
歷史是錯綜復雜的,尤其是世界歷史呈現出許多與中國歷史不盡相同的地方。但在相異的歷史現象背后隱藏著的是客觀歷史規律。如比較各國資產階級革命,雖然各國革命的任務、形式不同,英法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美國是爭取獨立、德意志為實現統一、俄日則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其根本原因都是本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障礙,而最終目的也都是要促本國進資本主義的發展。從中,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推動歷史前進的規律性。又如,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復辟————袁世凱和張勛復辟,都以失敗告終,說明當時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已經成為歷史不可阻擋的潮流。誰要逆潮流而動,必將被歷史所遺棄。
3 通過比較,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比較可以讓學生拓寬思維,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可以辯證地一分為二看問題,更可以在比較不同觀點和評價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關于斯大林模式”,即使難點也是重點,直接關系到蘇聯的最終命運。在此,教師引導學生從“工業化進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并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蘇聯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西方國家從輕工業推廣到重工業;蘇聯的資本來源是高積累、高投資、低消費,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殖民掠奪和傾銷商品獲得資本;導致的結果蘇聯見效快而弊端多,西方國家逐漸普及、穩步發展。然后再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經濟上的高度集權,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必然導致“此路不通”的結果。這個問題,還能引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評價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斯大林模式與蘇聯解體的關系等。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學生自如地運用比較法,教師應教會學生比較的方法。首先,列出比較的要素。如比較歷史人物應包括國家(民族)、時代、身份、主要事跡(貢獻)、影響等要素;比較歷史事件應有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意義等要素;歷史現象的比較相對來說要復雜些,涉及的要素可能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軍事、民族、對外關系等縱橫的各方面,既要綜合全面,又要突出主要方面。如“比較中西方奴隸社會的不同”,可列出起訖時間、范圍、政權形式、政治特點、社會風俗、奴隸特色、文化表現等要素。其次,明確比較的主線。無論是簡單或復雜,微觀或宏觀,比較的目的都是為了抓住最本質的共性或個性來說明問題,達到真正理解。所以,一定要線索明確,才能引導學生串聯起各個比較項目,深入淺出地分析,得出結論。如“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其主線是各個等級的地位和權力的懸殊,這是印度社會矛盾激化的根源,也是佛教產生的原因,有助于學生理解了佛教“眾生平等”教義的內容和作用。再如“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情況”,其主線是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由此打破了舊世界的穩定,為重新瓜分世界而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最終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于是一戰的性質也就一目了然了。再次,啟發比較的角度。多向思維,真正融會貫通。如“面對經濟危機的沖擊,為什么美國能夠通過新政渡過危機,而德國、日本卻建立法西斯專政來轉嫁危機?”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各國不同的政治經濟特點入手作比較:美國經過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無封建階段,民主基礎堅實;而德日具有濃厚的封建軍事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使政府能夠干預經濟,德日則無此優勢等。從中學生清晰地看到法西斯通過侵略掠奪轉嫁危機,給世界和平帶來的威脅,理解了課文中“德日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標志著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這一論斷,更意識到“民主”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再如“比較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教師可啟發學生先找共同點(都有無產階級的政黨、杰出人物領導,都要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都采用暴力革命武裝斗爭的手段,都獲得了勝利),再比較其不同點,強調不同的國情決定了俄國能夠中心城市起義成功,中國只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漫長道路,樹立各國革命一定要在馬列主義思想指導下與各國世界情況相結合的歷史觀點。
歷史的學習是一個由感知到積累到理解的過程,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生能夠在初步歸納、概括的基礎上,認同各國歷史,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可以改變被動、死記的學習方式,敢于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現實;還可以在汲取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同時,形成放眼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所以,在九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正確、有效地使用比較法勢必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