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由于種種原因成為“副科”之觀念根深蒂固。加之在貧困地區中學歷史教學地位低下、教學方法單調僵硬,出現困境。
1 農村中學歷史教學的困境
1.1 困境之一:歷史乃為副科。在貧困地區中學,“應試教學”主宰著校園,不被列為考試科目的歷史課便“靠邊站”,成為副科,歷史科教學被稱為“無才的表現”,語、數、化等所謂主科也就理所當然地搶占歷史課時,很多農村中學,歷史課本便成為了學生“壓箱底”的書本,戲稱“最受愛護的書”。這種狹隘的思想極大地影響學生,也必然出現了歧視歷史學科的偏見,這種偏見又被學生帶到了高一級的學校,這幾年學生身體素質明顯下降就是最好的說明。農村中學現狀證明,國家教育方針并沒有得到貫徹,歷史課只在課表上甚至連課表上都不見。城市歷史課雖然開設較為規范,但由于思想偏見的影響,對歷史科重視也不夠高,教師受現實的影響,對歷史教學沒有足夠的熱情。當外人問其所任科目時,竟然不好意思回答。
1.2 困境之二:學生基礎差,教師信心不足。由于沒有學好歷史,很多學生語、數、外等成績很優秀,但歷史基礎知識甚差,身體素質低,給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帶來巨大困難。以本校為例,竟然有學生不知道岳飛為哪個朝代的人,四大發明是什么等基本常識。基礎知識之薄弱,使人傷心,一個學期的辛苦教學竟出此結果,自然很打擊教師積極性。使得教師信心不足。
1.3 困境之三:師資缺乏,設施簡陋。由于對歷史的偏見思想,更由于經濟的原因,農村中學歷史教學陷入困境,歷史教師甚至是“雜牌軍”,專業歷史教師嚴重不足,由中文、政教等專業教師兼任,也有些學科教師為湊工作量,“勉為其難”。
由于地區經濟欠發達,對歷史的教學投入就更加少得可憐,設施絕對簡陋,教具靠自制。相信不少貧困地區中學歷史教師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所學校,盡然連最起碼的歷史掛圖都沒有。與當今迅猛發展的網絡時代相比,實在是相距甚遠。
1.4 困境之四:教法單調,學生厭學。貧困地區農村中學歷史課教學基本上就是“填鴨子”、“滿堂灌”、“一言堂”、自由散漫等教學方式,,應付差事,教學方法枯燥的單調,與國家素質教育相差甚遠;再者,歷史課的教學因缺乏相應的設施,基本上處于空無狀態,更加劇了農村中學歷史課教學的困境。
以上原因,導致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態度漠然。
對于以上之境況,我們憂慮之余,唯有深思,研究對策,積極奮進,對癥下藥,才能找到路子,走出困境,改變現狀,迎來農村歷史教育的新春天,走向新的二十一世紀。
2 對農村中學歷史教學困境的思索
2.1 落實素質教育,更新思想觀念。對于素質教育,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素”取一貫、始終之意,“質”取質量,即:始終如一地全面追求高質量的教育。要學生全面發展,就不能只看分 數,只看升學率,只看語、數、外、理、化,而應看它在今后社會中能發揮到的作用。故農村中學歷史教學要發展,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認真執行素質教育的方針,更新思想觀念,所謂“應試教學”、“正副科意識”、“歷史無用論”等阻礙素質教育的狹隘觀念必須拋棄,代之以讓學生全面自由充分發展的新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 ,培育“四有”新人。
2.2 健全教育制度,加強民主監督。教育制度健全與否,是直接關系到農村中學歷史教學。如今我們的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礎性、整體性、全面性和發展的戰略性,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認真貫徹執行素質教育,相信歷史教學在現代教育體制下,定能定位。同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揚民主監督,增加教育的透明度,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便于堅持素質教育方針,為農村歷史的發展奠定有利條件。
2.3 提高業務水平,加強師德修養。農村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自強不息,必須堅持學習,加強進深,繼續深造,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文憑,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時,嚴格加強師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淵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藝術的教學吸引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我們歷史教師要牢記:改變歷史學科的困境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從自身做起,帶動學生,擴展至社會。
2.4 完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率。掛圖、錄像、幻燈片、文物古跡參觀、社會實踐活動、歷史競賽活動等教學設備和方法能充分體現教育的直觀性,使歷史教學變得活起來,因而對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學校在這方面應有積極措施。歷史教師也可自制一些模型、設計一些符合實際的歷史活動,自制教學課件等,另外還須充分地利用當地的人文于教學中,這能課內外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厭學”變成“愿學”甚至“請學”,來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素質。
2.5 抓住機遇,促進教學。我省是屬于西部貧困地區,目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這對于我們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學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利用國家政策的有利,作好師生的思想工作,扭轉社會風氣,改變歷史學科的不公平待遇,以促進歷史學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