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靜潔(1986.2-),女,壯族,大學本科,語文教師,職稱:助理講師。
摘要:進入二十一世紀,職業教育迎來了自身發展的機遇期、黃金期。作為中職教育的基礎課程,以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核心的語文教學彰顯重要地位。在此,本文就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以求教于專家和同仁。
關鍵詞:中職教育 語文教學 對策
1 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所存在問題
1.1 中職學校生源素質下滑。近年來在中職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已不再是計劃經濟時代所招收的“尖子生”,許多學生在初中時代甚至在小學時代就缺乏信心,有的還被老師和同學們視為“雙差生”。這些學生進入中專后,由于基礎薄弱,上課聽不懂,厭學情緒漸濃,曠課、遲到、早退、打架、沉溺網吧的大有人在。一部分學生認為到中專來就不用學習文化課,只重視專業課學習就行了,語文學不學都一樣。入學文化課測試結果表明,現在中專生的語文水平呈整體下降的趨勢。
1.2 沒有合適的中職語文教材。從教材上講,現代中職學校語文教學使用的教材呈多元化趨勢,依據國家教委200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大綱》,中職學校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礎版、提高版的中職語文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學校基礎版、提高版的語文教材,又有各校依據大綱編寫的校本教材……無論使用哪一種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都相對中職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時代感強、適宜中職學生閱讀的作品偏少,淡化語法,加強綜合,減少頭緒,強調和注重學生最基本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1.3 過分強調工具性。許多學校在語文教改中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應圍繞學生的就業需要,語文教學只要能教會學生寫簡單的應用文,講好較規范的普通話就足矣,于是在教學計劃中對語文課時進行大刀闊斧地壓縮,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刪減,只剩下單純的應用文教學和口語教學的內容。
1.4 教師思想和教學態度。受應試教育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很多職業學校教師都是重視教,忽視學,重視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視學生的能力培養,更有一部分教師自我滿足、自我封閉、不思進取,這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態度,已成為教改路上的阻力與束縛。
2 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所采取的建議
2.1 要樹立以生為本觀念,在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參與意識、師生交流、思維啟發等方面多下功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中職語文教學應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和研討學問的互動舞臺。學生是學習的承載者,是整學習活動的中心,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就要盡量讓學生多交流,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實現互動。給學生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個問題展開討論。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思維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2.2 在教材的選取和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特點,凸顯職業學校語文實用性、實踐性的特點。比如,在應用文教學中盡量選用和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計劃、總結、調查報告等例文;在口語訓練中訓練的內容應和所學專業所要求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吻合;在考試中選取與學生所學專業接近的文字材料作為閱讀理解材料等等,使學生理解中職學校每一種專業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能力的培養,改變學生“語文虛、專業實”,“語文是花瓶”,“專業是飯碗的思想”。中職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教材為憑借,但決不能局限于教材,應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體驗性能力寓于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更為廣闊的天空中翱翔。
2.3 在教學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把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通過演講賽、作文比賽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多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語文綜合教學提倡“全民”參與,強調培養學生的競爭意和競爭能力實行語文綜合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每年都組織種大賽,誰文章寫得好,字寫得漂亮,誰就參加比賽;誰講得精彩,誰就能贏得榮譽,“唯書”、“唯綱”,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鍛煉能力,從而在畢業走向社會后,很快融人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在教學方式上推行民主式,營造民主型的教學氛圍,給學生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2.4 應以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興趣和技能為主。中職語文教學應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社會發展調整教學模式。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與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聯系。結合社會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由于口語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它需要持久性,要日積月累,才能逐步提高。鑒于此,平時筆者就強調學生要多觀察,多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或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并在課堂上利用3~5分鐘進行“新聞簡播”,要求簡明扼要。有時還把筆者看過的佳作介紹給學生,要求他們看了以后能夠簡潔概括地陳述作品的主要內容,這樣不僅擴大和推動了學生的閱讀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此外還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各種說話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技能。如舉辦演講比賽,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篇演講稿,不圈定范圍,不限制內容,讓他們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后登臺演講,把聽、講、評和辯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