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對知名商品的法律保護起步較晚,雖然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中也有規定,但是現行的法律制度仍然很不健全,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本文在比較國外相關制度的基礎上,從國內現狀出發,對我國知名商品的法律保護制度進行了展望和設計,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保護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知名商品 法律保護 反不正當競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也愈加激烈,企業能夠創立自己的知名商品可謂他們奮斗的目標,我國也涌現出大量的知名商品,同時,一些缺乏誠信的生產經營者卻企圖搭知名商品的“便車”,這不僅擾亂了合法有序的競爭環境,也侵害了合法經營者和消費者的權益,因此,對知名商品的法律保護進行研究也具有現實意義。
1 知名商品法律保護制度的比較研究
由于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名商品的法律保護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堅持法律保護原則的前提下,借鑒境外發達國家相關法律規定,以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保護模式。
1.1 德國法律的規定。德國于1909年修訂原有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時加入了第一條“一般條款”,即在商業交易中以競爭為目的而違反善良風俗者,可向其請求停止侵害和損害賠償。從此,這一條變成了“整個競爭法領域的帝王規范”,[2]他在整個德國的反不正當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擴大了反不正當競爭的適用范圍,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規范,且對知名商業標志也是這樣保護的。德國采用的這種保護方式,值得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借鑒,以克服法律規定與現實需要滯后的問題。
1.2 日本法律的規定。日本《反不正當競爭防止法》是以德國法為藍本,在二戰后又深受美國法的影響,并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經過多次修改逐步完善和發展起來的。 [4]該法主要通過列舉的方式規定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對知名的商業標志的保護作了全面的規定。該規定為“如果有人進行下列各項之一的行為時,因此而使營業上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人可以請求制止這種行為:①在本法施行的范圍內,使用相同或類似于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他人的姓名、商號、商標、商品的容器包裝或其他表明是他人商品的標記,或者販賣、推銷或輸出使用了這些標記的商品,以致與他人的商品發生混淆的行為 ②在本法施行的地域內使用相同或類似于眾所周知的他人的姓名、商號、標章或其他表明是他人營業的標記以致與他人在營業上的設施或活動發生混淆的行為。”
日本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根據實際需要,適時調整法律,增強其保護力度,這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修改具有借鑒意義。
1.3 美國法律的規定。美國《商標法》第43條規定禁止虛假來源標志和虛假描述:任何人,若在或粘附在商品或服務上或商品的任何包裝上,商業使用任何文字、術語、名稱符號或圖案、或以上各項的任何組合、或者使用任何錯誤的來源標志、虛假或誤導性事實描述,可能造成混淆或錯誤,或欺騙此人與他人有附屬關系、聯系或聯合,或者其商品、服務或商業活動是他人創作、支持或準許的。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美國法對仿冒知名商品的行為也要求“混淆”,但其范圍更為廣泛,更有利于保護權利人,值得我國借鑒。
2 對我國知名商品法律保護制度的展望和設計
2.1 借鑒德國的立法模式加入“一般條款”。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加入了一般條款,將具體條款中沒有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但是卻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都進行了禁止。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只是具體的列舉了不正當競爭行為,并沒有“一般條款”的規定,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正當競爭行為也是日益復雜,即使具體條款再完善,也難以包括所有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的制定也就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因此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需要加入“一般條款”從而給法官以自由裁量權,克服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知名商品保護滯后的缺點。
2.2 對“混淆”作擴大解釋。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可以看出“混淆”只是商業來源意義上的混淆,是狹義的混淆,廣義的混淆還包括消費者對特定的商品或服務具有認可關系的混淆以及對商品或服務的不同生產經營者的具有相關關系的混淆。[3]認可關系不要求生產經營著之間有關系,只要利用了知名商品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使消費者可能發生誤認即可。相關關系則只要求生產經營者之間有關聯關系就可以,不需要是相同的生產經營者。顯然廣義上的混淆更有利于制止仿冒行為和保護被仿冒人的正當利益。因此,我們可以考慮對“混淆”作廣義上的界定。
2.3 增加適用除外制度。適用除外制度是指在某些領域不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具體而言就是某些特定的行為或是在特殊的領域允許存在一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當這些不正當競爭行為發生時不認為其為不正當競爭行為。
日本《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就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①以普通的方法使用商品或經營的普通名稱,或者將商品予以交付、轉讓或者為交付、轉讓目的而輸出或輸入的行為。②將自己的姓名進行善意使用,即不以不正當目的使用的行為,應屬于正當競爭行為。③在該商品知名之前使用與這一商品相同或相似的商品標志,或者是該商品的承繼者,且無不正當目的地使用的行為。④對侵害行為不知曉且對不知無重大過失。[5]這些除外制度的規定使得反不正當競爭法更加的完善,但是我國卻沒有這方面的相關規定,不利于保護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應該借鑒日本的立法經驗,增加適用除外制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也必定會出現更多的仿冒知名商品的行為,從維護公平競爭的角度出發,我國也應該健全和完善知名商品的法律保護制度,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以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紅.商標權與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沖突問題研究[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報,2005,(1):81
[2] Emmerich,Das Recht des unlauteren Wettbewerbs.5.Auflage 1997,S.9
[3] Webvertising Unfair Competition and Trademarks on the Internet,Klurwer Law International,p.97
[4] 宋錫祥,俞敏.論日本《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的最新修正[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8,(6):42-45
[5] 宋錫祥,俞敏.論日本《不正當競爭防止法》的最新修正[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8,(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