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學(1961-),男,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物理學教育、計算機教育、教育文化研究。 汪先平
摘要:近年來廣東地區民辦(中小學)教育發展迅猛,辦學規模越來越大。當地民辦教育已經形成了與公辦教育爭雄的局面,同時教育的辦學規律也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國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怎樣做到相對的教育平等?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公平競爭?這些問題都有待深入調查研究。
關鍵詞:民辦(中小學)教育 民辦中小學校
Curr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f Private Education in Guangdong
You Yunxue Wang Xianpi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vate education in Guangdong is developing rapidly, with the size of school increasing. Local privat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ntender with public education, and its laws of education are also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What kind of education is needed by the nation? How to get the relative equality in education? What can private and public educations deal with in a fair competition? These problems must b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Keywords: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vate Education Private Schools
1 引言
這次到廣東地區實地考察了惠州、深圳、東莞、佛山和廣州市的番禺、花都、增城、南沙、白云、越秀、珠海及天河的民辦(中小學)教育情況。這對內地師范類院校(特別是新步入高校的院校)是機遇和挑戰。學校發展存在兩大問題:(1)如何做大學校的規模?(2)如何提升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讓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生存空間。上述兩大問題是學校發展的大事。也是探索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為此提出:①把原三年制師范??聘闹茷椤?+1”模式,縮短學生在校時間(2年),加大學生實習力度(1年),學校教育資源有了,可以擴大招生規模,學校就大了。②制約規模大小的另一因數,是畢業生的去向問題(學生就業問題),只要學生畢業后就業好,發展空間就大,規模就能做大。本次廣東之行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推行師范生異地實習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廣東地區民辦(中小學)是大教育,實地考察和有關資料顯示:廣東地區(中小學)民辦教育占當地教育的半壁江山(民辦(中小學)學校占有率為65%),民辦幼兒園占有率高達94%。民辦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的需求量在10年內是求大于供。民辦(中小學)教育還處于發展狀大階段,每年都有新學校產生,學校出現速度高達一個鎮每年遞增一至三所,這樣的形勢還要持續數年才穩定,所以學前教育、中小學教師的需求很大。
2 廣東民辦學校分類
廣東地區民辦教育在全國起步較早,辦學水平主要有三個層面。
2.1 一流民辦學校:早期民辦教育是由先富裕起來的企業家、名人、華僑、教育成功人士出資和集資以公益事業方式辦起來的,這部分學校出現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主要集中在廣州市或周邊城市中心區域。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壯大,大多成為所在地名校,俗稱“貴族學?!?。這類學校廣東省約七十所。特點是有名有規模,辦學水平、辦學條件一流,管理嚴密、有個性、有特色,教師素質高、工作穩定、工資是當地公辦教師工資的一兩倍。學生多數是富家子弟或成績優異的孩子,辦學主攻方向表現為非義務教育的高中階段。
2.2 普通民辦學校: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國家對民辦教育有了積極鼓勵政策,廣東是國家政策最敏感地區,部分教育人和本地企業受國家民辦教育政策影響聯合辦學,形成股份制民辦學校,這類學校起步早,經歷了民辦教育的過渡期(國家從鼓勵到法治政策的全過程)。辦學規模大(教師過百,學生達3000人)、辦學水平、條件不低于內地縣級中小學校,有的還是由條件好的公辦學校轉為民辦學校,戲稱“準貴族學?!薄W校有固定的生源,教師工作穩定、工資約比當地公辦教師高。
2.3 外來工學校:學校集中誕生于本世紀初(2004—2008)年,是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03年9月起施行后,順應時代發展而產生的。學校良莠不齊,規模有大有小,辦學模式種類繁多,其目的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這類學校是廣東民辦學校的主體(約占民校的94%),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學校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競爭力強。
3 廣東地區民辦學校結構模式
民辦學校大體上分為五種結構模式,結構模式是根據產權結構和經營方式來界定。即教育集團模式,股份制模式,聯合辦學模式,租賃商業模式與其它辦學模式。
3.1 教育集團模式:廣東是改革開放最早區域,人氣、財氣和思想開放性是這一地區的特點,一些經濟財團看到了未來民辦教育前景,他們以經營產業化方式介入民辦教育行業,投資興辦學校。一個教育集團多則七八所學校,少則兩三所學校,象企業家辦工廠一樣對教育進行產業運作。特點是規模大、有財力、師生穩定,管理制度完整,學校有聲有色,是最有發展前途的學校。
3.2 股份制模式:廣東人普遍有比較強的合作意識,他們地頭熟、有經濟實力。聯合親戚、朋友合股辦教育,這既解決教育經費又降低教育投資風險,學校以股東方式建立董事會,選出董事長,董事長聘請教育人擔任校長,全權負責學校的一切管理事務。特點是獨立性強,經費充足,地理位置優越、生源好,辦學規模大。存在的問題是出資人、校長、教師間在辦學觀點上思想難統一,時有矛盾。
3.3 聯合模式:廣東和內地一樣,原有村級小學,是集體所有制產物。現在已經沒有本地孩子上學了,學校周邊建立了各種各樣的企業,企業大的達十萬人,小的也有幾百上千人,產生了新教育需求,企業考慮到員工穩定性,企業(公益性)出資,村鎮出地產與有教育經驗的個人或單位聯合辦學,產權屬村,部分屬企業和個人或單位。多數是實行租賃承包制,投資人投入前期運作經費,企業與學校沒有經濟關系。說是聯合,實際上是投資人的學校,村和企業的注資是不定時不定量,企業經營得好就會對學校注資。特點:經營風險小,穩定,投資人的壓力?。苜嶅X就行)。
3.4 租賃商業模式:學校是租賃校舍和教學設施辦學,辦學人交納租賃金和財產保證金,租賃設施進行辦學。這一模式與經商一樣(租門面——進商品——出商品),以賺錢為目的,學校生命力極短,有的學校還沒有辦起就因為各種原因停辦,有的雖然辦起來了,短時間還出現過興旺,但師生極不穩定,流動性大,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關閉。這種學校在廣東為數不少,辦學人多是湖南人,此類學校已經漸漸淡出廣東民辦教育行列。特點:辦學簡單,為了賺錢,生命極短。
3.5 其它模式:廣東地區是新生事物發源地,這片熱土匯聚了中華民族集體智慧,很多現象是內地人想不到。例如:公辦轉民辦學校,是由于公辦學校地理位置好,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優越,國家制義務教育使學生人為地分為兩種,即享受義務教育(本地戶籍)和不能享受義務教育(非本地戶籍),如果學校是公辦生源嚴重不足,規模就變小,還面臨停辦,因此出現公辦轉民辦情況,這樣保留學校體制,又有了發展空間。又如:大型企業(近十萬人),為了職工穩定,由企業出資辦學校(從幼兒園到中學),即所謂的“子弟學校”,它分屬企業教育宣傳部,是企業的組成部分。再如:宗族集居,學校和祠堂建在一起(整體),宗族人不想讓學校停辦,設法維系學校生存。
4 廣東地區人口特征與民辦學校規模
4.1 人口特征產生大規模辦學。廣東地區對民辦教育來說是一遍沃土。三十年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人口變化。主要城市人口結構如表(I)。從表中看出:①密度:廣東省城
廣東地區幾個主要城市的人口結構 表 (I)
市密度和人口密度全國最大,城市都是上百萬大中城市(人口(300-2000萬))。②時間:除廣州和佛山外所有城市都年輕,是三十年內從原有幾萬人、幾十萬人發展到上千萬人口大城市,是世界上前所未有。③成分:城市人口組成是成分復雜(本地人占總人口30.8%,常住人口占總人口59.1%,流動人口占總人口40.9%)。人口特征形成了民辦教育肥沃的土壤,產生了特殊的教育現況。教育的發展跟不上人口增長,這是民辦教育迅速發展的原因。另外政府教育是建立在本地人口基礎上的教育發展規劃,沒有意識到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新東莞人、新深圳人等)的教育需求。在珠江三角洲讀書分為三類:本地戶口,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本地戶口有資格享受義務教育,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都不能享受義務教育,用民辦教育來解決教育滯后問題,這是大量出現民辦中小學學校的根源,從表(II)看出這一點。
表(II)
注:統計數據是2003年——2009年,現在有大的變化
貴族學校與外來工學校的隨機抽樣比較 表(IV)
4.2 民辦學校的規模。廣東地區民辦學校規模有大有小。最大的民辦學校投資高達3億元,占地達300畝,主要面對高收入家庭。最小的民辦學校和內地鎮鄉學校差不多,教師十多人,學生600人左右,主要面對外來工家庭,辦學規模貴族學是外來工學校的10倍,隨機抽樣統計的辦學規模情況見表(IV)。
4.3 民辦學校辦學特點。
4.3.1 依法辦學。廣東地區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好,辦學程序法制化。學校辦學審批手續完整(沒有辦學審批手續是不能開辦學校),學校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門報送辦學情況,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實行年審,學校是政府批準合法辦學機構,是不容置疑。
4.3.2 政府對民辦學校管理。廣東地區政府對民辦學校的發展歷來比較關注。1992《廣州市社會力量辦學管理條例》,并由省人大常委會1993年批準,這是我國最早關于社會力量辦學的地方性法規。2001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建立廣東省民辦中小學校督導評估制度的通知》2004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評選表彰先進民辦學校(教育機構)的通知》,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加強民辦教育規范管理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實行民辦學校檢查制度》,2009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規范我省民辦中小學校教育收費管理的通知》,2010年《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等。
4.3.3 公民辦學校師資配額比較。
國家中小學標準額考 表(V)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制定的國辦發〔2001〕74號)和國辦發〔2002〕28號)文件規定國家參考標準如表(V)我走訪過最好民辦學校師資配額情況見如表(VI)
實際學校教師配額情況 表(VI)
兩表比較出,學校的師資嚴重不足,教師配額好的學校也只接近國家鎮鄉級教師配額的最低要求,說明廣東地區民辦學校嚴重差教師。
綜上所述:廣東地區對民辦教育來說是一遍沃土,近年來民辦中小學教育發展猶如雨后春筍,辦學規模越來越大。在多元化的辦學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寬廣的道路,民辦教育已經占了當地中小學教育半壁江山,形成了與公辦學校爭雄的局面,就是在對民辦學校極不利政策影響下,這一地區民辦學校還辦得如此紅紅火火,這充分證明民辦教育強大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中小學教育的辦學規律也在發生深層次的變化,這種深層次的變化應該引起教育專家的高度重視,潛心研究國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怎樣才能做到相對的教育平等,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公平競爭,是當前民辦教育急待解決的問題。